《冯其庸访谈录》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冯其庸访谈录
(编者按) 冯其庸(1924—2017),名迟,字其庸,江苏无锡前洲镇人。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先后兼任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红楼梦学刊》主编等职。主要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化史,尤以《红楼梦》研究著称于世。著有《曹雪芹家世新考》《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春草集》《逝川集》等二十多部专著,并主编了新校注本《红楼梦》《红楼梦大词典》等书。
叶君远:冯先生,您的《瓜饭楼丛稿》33卷出版了。这套丛书体大精深,凝聚了您一生的心血,在学术界和出版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书名中的“瓜饭楼”,您能解释一下吗?
冯其庸:“瓜饭楼”是我书斋的名字。这个命名,是为了纪念我童年少年一段苦难的经历。我很小就下地干农活了,家里人口多,粮食不够吃,好多年一直过着半饥饿的日子,一大半时间是靠南瓜来养活的,所以我的书斋起名“瓜饭楼”。
叶君远:我记起您一幅“南瓜画”上的题诗:“老去种瓜只是痴,枝枝叶叶尽相思。瓜红叶老人何在?六十年前乞食时。”生活如此困苦,您当年求学也相当不容易吧?
冯其庸:求学不易,不仅仅源于家境艰难,还因为赶上了乱世。我念到小学五年级,抗战就爆发了,于是失学。1940年起勉强念了三年初中,也是半农半读。但是我特别喜欢读书,能找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兵荒马乱中,最初只有一部《三国演义》,就颠来倒去读,读得很多回目都可以背下来。后来又借到金圣叹批的《水浒》,看得津津有味。以后又借到《西厢记》,读了很长时间。下地干活也总带着书,别人休息聊天抽烟,我就看一会书。用这种方式,我陆续读完了《史记精华录》《唐诗三百首》《古文辞类纂》《六朝文絜》《古诗源》《东周列国志》《左传》《孟子》等书。有的书当时不全能读懂,读不懂也读。
叶君远:您发表了上百篇论文,出版了二十多部专著,主持创办了人民大学国学院,还是举世公认的红学家,您的学术兴趣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呢?
冯其庸:两个方面,一个是文学史研究,一个是红学研究。文学史研究既是出于兴趣,也是工作需要。刚到人大时,课很重,运动也多,白天开会,只能晚上备课、看书,我总要把白天耽误的时间找回来,自己规定每天读多少页书,几乎总是工作到夜里两三点才睡觉,连续十多年如此。当时最重的课是“文学史作品选”,每一篇作品,我一定化解透了才去讲,讲出心得,讲出精彩。《历代文选》就是在这门课的基础上编成的。至于红学研究,第一是进行了曹雪芹家世的研究。一个偶然的机缘,我从著名的微型面塑艺术家曹仪策先生那里借到了《五庆堂重修辽东曹氏宗谱》,于是我开始着手一一查实谱上的人物,结果查出来一系列重要的文献资料,既有书面文献资料,也有实物文献资料,所有这些史料明白无误地证明了曹氏祖籍是在辽阳,而不是原来所说的丰润。辽阳我曾去过四次,亲自验看那里发现的三块碑,这些实地调查充分证明了《五庆堂谱》是完全靠得住的。第二是对《石头记》早期抄本的研究。当时校订《红楼梦》,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用什么本子作为底本,我主张用“庚辰本”,但用这个本子的根据何在?我根据反复研究写出了《论庚辰本》一书,因为材料非常丰富,原本想写一万多字,写着写着,写成了十万多字。还有是对《红楼梦》思想的研究。原先何其芳同志提出的“封建的民主思想”说,影响比较大,我不赞成。我一直关注这一问题,思考这一问题,并且大量阅读书籍,搜集资料。1999年,我开始集中精力写作《论红楼梦思想》一书,历时三年完成。我的主要观点是《红楼梦》的思想属于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新的民主思想。
叶君远:冯先生,我感觉您有两个很重的情结,一个是《红楼梦》,另一个是西域。您从虚龄六十四岁到现在,二十年中已经去新疆十次,三次登上帕米尔高原,抵达海拔4900米的红其拉甫,还曾深入大漠,横穿罗布泊。您为什么这样钟情于西域呢?
冯其庸:我从少年时读李颀、岑参等描写西域风光的诗,大为惊异。几年后又读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这位圣僧以万死不辞的勇气去西天取经的精神所震撼和感动,所以很早心里就深藏一个愿望:一定要到西域去,追寻这位圣僧的踪迹。1986年终于得到了去新疆的机会,我先调查了天山以北的唐北庭都护府故城,然后回到玄奘西行的路线上来,调查了吐鲁番交河、高昌故城,到达了库车(古龟兹国,玄奘曾在此居停六十余日)。做学问,不能光坐在书斋里,特别遇到与历史地理相关的问题,更是离不开实地调查。……几年前,中央提出开发西部的规划,我感到非常英明。中华民族的兴盛,离不开西部的开发。回想汉唐盛世,无不锐意经营西部。现在是到了开发大西部的关键时刻了,作为一名学者,我觉得为这项了不起的事业做点学术调查工作,做点文化调查工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叶君远:跟您交谈,我感到您有一颗年轻的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对学术和艺术充满强烈的探求欲望。您曾说:“予少读玄奘法师传,遂仰之为师,虽万劫而不灭求学求真之心也。”这样的为学与为人理念,您一直坚持践行。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
(摘编自《文汇报》,有删改)
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瓜饭楼”是冯其庸先生给自己的书斋起的名字。这个命名,是为了纪念先生童年少年时家境艰难,粮食不够吃,一大半时间靠南瓜养活的苦难经历。
B.冯先生儿时一边种地一边读书,靠自学打下了做学问的基础。少年时读李颀、岑参等描写西域风光的诗,大为惊异,萌发了“一定要到西域去”的愿望。
C.在讲授“文学史作品选”这门课时,为了把每一篇作品化解透,讲出心得、讲出精彩,冯先生只能在白天开完会后,利用晚上时间来备课、看书,几乎总是工作到夜里两三点才睡觉。
D.冯先生是当代著名的红学专家,对《红楼梦》的研究主要做了三件大事:一是考证曹雪芹家世;二是研究《红楼梦》的早期抄本;三是研究《红楼梦》的思想。
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在贫穷和战乱的双重苦难中,冯先生醉心于读书。没钱买书,他就东找西借,不论小说、诗词、散文或史传,只要能找到他就如饥似渴地读。
B.冯先生治学严谨,不囿于成见。对红学研究中已有的结论大胆质疑,认真调查,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新的发现,体现了“求学求真之心”。
C.本文记者主要是围绕书名来历、求学经历、学术兴趣和西域情结等四个方面对冯先生进行了详细的采访,访谈融记叙、议论、抒情、描写于一体。
D.冯先生做学问尊重史料,注重实地调查。他曾十进新疆、三登帕米尔高原,深入大漠,横穿罗布泊,这些壮举是他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
E.冯先生一生对学术和艺术充满强烈的探求欲望,为做学问、做研究付出了极大的辛苦,诚如记者评价所说“虽万劫而不灭求学求真之心”。
6. “校罢红楼梦未赊,霜毫一掷走天涯”是著名新闻工作者范敬宜称赞冯其庸先生的两句诗,请结合访谈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5分)
参考答案
4.B (萌发“一定要到西域去”的愿望的原因不仅是向往西域风光,还因为“读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这位圣僧以万死不辞的勇气去西天取经的精神所震撼和感动”。)
5.A B ( C.“访谈融记叙、议论、抒情、描写于一体”错误。D.“根本原因”有误,原文没有提到这层意思。E.“虽万劫而不灭求学求真之心”不是作者评价,是冯其庸先生的自励之言。)
6.①这两句诗是对冯其庸先生的学术热情和壮志豪情的赞美。(1分)②冯先生是举世公认的红学家。他开创性地证明了曹氏祖籍是在辽阳,而不是原来所说的丰润;对《石头记》早期抄本进行研究,著有专著《论庚辰本》;还提出《红楼梦》的思想属于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新的民主思想的新观点。体现了“校罢红楼梦未赊”的学术热情。(2分)③冯先生对西域情有独钟。他仰慕玄奘万死不辞求取真经的勇气和精神,不顾高龄、身体力行,不辞劳苦,十次去新疆实地考察。以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自觉自愿地为国家西部大开发事业进行学术调查工作。体现了“霜毫一掷走天涯”的壮志豪情。(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