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上》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平原上
王安忆
一九七七年的大学招生开始了。地区教育局在下面设了好几个考场,老魏是负责城郊大李公社中学的考场的。这一带,老魏挺熟的,淮海战役时,他带的一个连就在这儿和敌人交过手。临死挣扎的敌人,是百倍的疯狂。那次战斗,虽已过去将近三十年了,但老魏时其中每个细节都还记得。解放后,他偏偏又转业到这个地区文教局,每次来列这里,他就要重温一次那次的战斗,一想到那次战斗,老魏眼前就会出现一个极年轻的战士,戴着顶软不拉塌的军帽,扑眨着眼睛望着他,好像在问:“我们的阵地呢?”
阵地,老魏留心过,找过,他记得阵地前有一条小沟,面对着敌人的工事。而具体的位置却想不起来了,也可能是这地方变得太快,变得太多了,你看,今儿这里立起个烟囱,是什么公社农机厂,明儿那边又破土动工,说要挖养鱼塘。反正,老魏找不到当年那块打得翻过个的阵地了。
初试这天,天不亮,人就从四西八方涌向大李中学考场,有插队知识青年,有回乡的学生,有走来的,有骑自行车来的。教室里开始发试卷了,老魏却发现门口一块石头上坐着个姑娘,浅蓝色的褂子上,系着块鲜亮惹眼的红围巾,她双手托着腮,在想什么。
“咋不进考场?”老魏朝她走过去问道。
“我不考,他考,我等他。”姑娘没抬头。
“他是谁?”
姑娘抬起眼睛,不满地瞅了老魏一眼,好像说,操那么多心干啥?随即又掉过脸,专心致志地等起来。
“嘀嘀!”一阵汽车喇叭声,公社粮站里驰出一辆接一辆的大卡车,车上载满了鼓鼓的粮袋,往市区方向开去。姑娘直起身子,轻轻地数着:“一、二……十一、十二……”
“是大李公社上缴国家的粮吗?”老魏惊讶地说。
“这有啥。”姑娘说了一句,又恢复了刚才的姿势,手托着腮出神。
可老魏很高兴,一个公社,一个秋季能交给国家那么多粮食,怎么不高兴!要知道,为了这,当年和蒋介石争得可是你死我活哪!老魏又想起了他的小鬼。帽子扣到眉毛上,腮帮子在枪托上都挤歪了,眯着眼稳稳地点射。在一次敌人重新组织力量进行反扑的间歇中,他抱着枪,嚼着一根草根,扑眨着眼睛愣神,问他想什么,他说:“我在想,咱们胜利后,现在这阵地用来干啥呢。”这个问题把大伙儿活跃起来了,有人说,在这造大工厂;有人说,这儿长一年几熟的好庄稼;还有的说,要盖几十层的楼房。小家伙一直没吭声,半晌,才慢悠悠地开口了:“你们说的都好,可都不是最好最好的,我说呀……”这时,敌人的反扑开始了,我们牺牲了三个同志,其中就有那个小鬼。老魏老是在想,当时,小鬼想说什么呢,什么是“最好最好”的呢?而眼下这个姑娘,送几十万斤粮食,似乎很不在她的眼里,她又是要什么呢?
第一个交试卷的是个高个儿,穿着大红球衣的小伙子。老魏看见那姑娘站起身向他迎了上去。哦,这就是那个他。
“你是报的那个系吗?”姑娘问。
“当然,自动控制系!”
老魏又抬起头向窗外瞭望,只见远处火红的两团,越来越远,浙渐融为一点,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初试以后不几天,老魏在地区文教局门口又碰见了那个姑娘,姑娘也认出了老魏,笑了。
他看见姑娘身旁一挂平车上放了好多铁锹,便问:“冬季搞什么工程啊?”
“挖河,这儿是一片盐碱地,引来微山湖的水就好了。”
看到姑娘火红的围巾,老魏不由想起那个穿大红球衣、要学自动控制的李江江,忍不住问道:“他为什么填自动控制系呢?”
姑娘拉起车子,边走边说:“我要他学会自动控制,回来用电子操控技术侍弄这大片的土地,你不知道,咱们那土地有多好。”
望着姑娘在渐浓的暮色里远了,老魏心里感到一阵安慰:“她知道,知道这土地好,尽管有盐碱,眼下还没好庄稼。是啊,为了这每一寸土地,为了这土地上有工厂,有丰收,还有更好更好的……对了,小鬼想说的不会是自动控制吧?不,他连拖拉机还没见过呢。”
复试的日子到了,老魏又来到了大李公社中学。
晚上,他在办公室临时搭起的床上刚躺下,就听见从后窗传来说话声,声音很轻,但在夜深人静中,很清楚地传来。
“挖了一冬的河,微山湖的水能浇咱们的地吗?”这是姑娘清脆的声音。
“能……我感觉这次考得不借,等我学成回来,治治这些盐碱地。”一个浑厚的低音。
“好呀,微山湖的水一定能引来,咱们的盐碱地一定能治好,还有菜园、拖拉机、加工厂,我们想到的,都要有……”
“还有自动控制、电子操控。
月光洒在老魏的床前,白花花亮堂堂的。老魏和窗外的两个人,一同沉浸在一种最好最好的向往之中。他似乎明白了姑娘为什么对着几十万斤粮食说“这有啥”。他不知道当年那块阵地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小鬼说的“最好最好的”到底是什么,可是他知道,在这平原上,有一个青年,正准备为这块盐碱地去学自动控制……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地方变得太快,变得太多了”,“今儿这里立起个烟囱……明儿那边又破土动工”,“这儿是一片盐碱地”,这些叙述表现出老魏对当年阵地遭受破坏的忧心。
B.“系着块鲜亮惹眼的红围巾”,“穿着大红球衣”,“只见远处火红的两团”,小说对姑娘和小伙子的装扮描写,以红色为主色调,表现了青年一代的朝气和希望。
C.姑娘对着几十万斤粮食说“这有啥”,小战士牺牲前说“你们说的都好,可都不是最好最好的,我说……”,这些悬念的设置,巧妙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D.“月光洒在老魏的床前,白花花亮堂堂的”,结尾处的景物描写,既营造了美好宁静的氛围,又烘托了老魏的心情,正是姑娘和小伙子的言行给了他欣慰和希望。
8.老魏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9.小说将“小战士”与“姑娘”交织起来写,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A。
(2)①小说起于老魏“找阵地”,终于老魏“找阵地”,老魏起到了线索人物的作用。
②小说通过老魏对小战士的回忆和在负责考场时的见闻感受来展开情节,老魏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③老魏既参加了革命战争,又参与了和平时代的建设,见证了两代进步青年的奋斗,起到了见证者的作用。
(3)①“小战士”是历史,“姑娘”是现实,历史与现实交织,使小说的内涵丰富厚重。
②“小战士”的形象与“姑娘”的形象有共同之处,都对世界充满热爱和信心,二者结合,使人物形象更美好感人。
③“姑娘”要小伙子学自动控制以治理这块盐碱地,这正符合“小战士”生前的理想,这样写,更深刻地表现了革命理想后继有人终将实现的主题。
【点评】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内容和手法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当,其中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作用等。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