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斜塔下》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在斜塔下
穆青
比萨,是意大利西部的一个古城,它最著名的古迹是斜塔。建于一一七四年,高五十四点五米。据说当年建造时,由于计算有误,奠基不慎,致使塔身倾斜。没想到正是这一缺陷,却使它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十六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在这里进行过著名的自由落体运动实验。从此,斜塔就更加名噪全球。多少年来,人们慕名来到这里,既为凭吊伽利略,也是为了观赏这座斜塔与众不同的风貌。
我们到比萨的那天,恰逢久雨初晴。斜塔耸立于绿草如茵的广场上,背衬着蓝天白云,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既奇特而又很有气势。这座塔共高八层,呈圆柱形,塔身底层墙厚约两米左右,塔内有楼梯可以直登塔顶。塔身全部,是白色大理石砌成,除塔顶和底层外,每层都有回廊,周围都环绕着三十根大理石石柱。从整个造型上看,还是相当漂亮的。斜塔的一边是两座罗马式的教堂,它们和斜塔浑然一体,组成了一个古老的建筑群。
为了要找一个适当的角度,拍下这座古塔的斜姿,我打开相机,在游人中穿来穿去,几次试镜头,都发现一个身穿红衣的怪模怪样的女人,正斜靠在斜塔下不肯离去。她向游人们招手,但谁也没有理睬她。
大约半小时以后,当我们正在教堂里听向导他讲解时,偶一回头,又看到那个斜靠在塔下的红衣女人,好像在这古老的教堂里,忽然出现了一个中世纪的幽灵。
她是一个大约六十岁的干瘦的老妇人,穿着一身红色的绣着花饰的衣裙,裙子很长,一直拖到脚背,下面露出一双白色的绣花鞋。她头戴一顶大沿软边的女帽,也是红色的,帽上不仅系有彩带,而且装饰着羽毛,这样就更使得她那布满皱纹的面庞,显得格外清癯。这套奇特的服饰,决不是现代的时装,不知道她是从哪个时代的旧箱底里翻捡出来的。那么陈旧,不仅颜色灰暗,甚至有些破烂。这种古代王宫贵妇人的装束,只有出现在欧洲古典歌剧和绘画中,现在它突然出现于旅游者的行列,总给人一种不伦不类,啼笑皆非的感觉。但,这个老妇人似乎没有一丝难堪,相反,从她的神色和态度上看,她倒是十分矜持的。
使我感到更加奇怪的是,她的腋下还夹着一把褪色的布伞,两手拎着两个很大的旅行袋,里面鼓鼓囊囊不知装了些什么东西。她静静地站在那里,倾听着向导的讲解,显出一副庄重的,全神贯注的神气。但当向导讲完,大家纷纷提问的时候,她却开始活跃起来,在人堆里钻来钻去,不时向这个、那个人流露一种不大自然的笑容。使人觉得她是多么希望引起人们对她的注意呵!
比萨盛产大理石,斜塔广场的周围,摆满了许多出卖大理石制品的货摊和商亭。商贩们热情地招揽顾客,显得特别殷勤,唯独看见她走来,谁也不去招呼她,好像根本没有看见她一样。她本人似乎也丝毫没有注意到别人对她的冷淡,仍然东看看西看看,只是我始终没有看见她买过任何一样东西。
看到这情景,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我问向导,她是不是外来的旅游者?向导耸耸肩膀回答说:“不,她是一个谁也不愿问津的活死人。”
“她为什么要这样打扮呢?”
“还不是想让人们把她看作皇后。也没听说有神经病,从不哭闹,也不失态,总是彬彬有礼,只不过近来提两个旅行袋,人们叫她旅游皇后。”
说到这个戏谑性的绰号,向导眨眨眼睛,笑了。而这些,反倒引起我对这位老妇人的同情。我觉得在她这种失常的行动背后,似乎隐藏着某种精神上严重的创伤。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处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里,她的命运正像一团垃圾一样,不是被人遗弃就是任人践踏。生活上的熬煎,心灵上的抑郁和痛苦,不能不使她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可怜的变态。为了怕被人鄙弃,她把自己打扮成过去的贵族;看到外国旅游者到处被人奉承,她又拿起了阳伞和旅行袋。但这种可悲的妄想,并不能改变她的命运,反而带来了更多的鄙弃和不幸。看到这一切,我仿佛看到一个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弱者,在生活的漩涡中拼命地挣扎,而她所企求的只不过是最起码的生活权利,和作为一个人的最起码的尊严。
中午,我们在广场附近一家饭馆里午餐,我又发现这个可怜的老妇人,正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她老远就注视着餐馆的橱窗,和堆满在我们餐桌上的食物,眼睛里闪着饥饿的、贪婪的目光。可当她逐渐走近我们饭桌面前的时候,她忽然扭过头去,摆出一种十分矜持的神态,像一个庄严的修道士一样,匆匆地从我们面前走过,连一眼也没有再看我们,径向斜塔走去。
很久,很久,我默默地望着她那红衣的背影,衬着白色的斜塔,由大到小,渐去渐远。这时我忽然发现,画面上的一人一塔,恰恰形成多么鲜明的对照。斜塔是古代建筑上的畸形,而这个老妇人的形象,却是今天西方社会上屡见不鲜的一种畸形。这两者在畸形上虽是相同的,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对待这两种畸形的态度又是多么的不同呵!人们可以从世界各地兴致勃勃地来观赏斜塔,关心它,爱护它,甚至为了怕它倒塌,不惜千方百计地对它进行挽救。可是有谁能够用这种心情,同样来对待这个可怜的变态的老妇人呢?有谁会关心她的“倒塌”,而设法予以挽救呢?
这座闻名世界的斜塔,从它耸立的那一天起,几个世纪过去了,在这座斜塔下,人世间历尽了沧桑。蒙昧黑暗的中世纪已经作为历史的陈迹远去了,曾被宗教法庭判为“异端邪说”的伽利略的发现,已成为举世公认的真理。可是,在这斜塔下出现的像这位老妇人那样的畸零人,连同漠视、奚落,讪笑她的畸形的社会心理,何时才能远去呢?
6、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文记述了作者观赏比萨斜塔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但是,牢牢地吸引住作者的,却并非“名噪全球”的斜塔奇景,而是令他心灵震颤的异邦人。
B.文章开头写了比萨斜塔的位置及其成为旅游胜地的原因,并进一步介绍了斜塔的造型和倾斜程度,这些是一般游记的必备内容。
C.作者通过向导的话了解到老妇人精神上有严重创伤,生活上的熬煎、心灵上的抑郁和痛苦,使她产生了一种可怜的变态。
D.作者把写作重点放在了红衣老妇的身上,从发现到仔细打量再到询问向导,作者的思想感情也随着了解的逐步深入而变化。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理解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全文四次写老妇人,或疏笔勾勒,或正面详写,或侧面介绍,或专项刻画,细致而又全面地展现了一个西方社会的弱者形象。
B.《在斜塔下》以游塔为线索描写社会风情,一塔一人,恰形成强烈的对照,产生了集中、浓烈的艺术感染力。
C.作者的抒情性议论,像恰到好处的画外音,把具体感受上升到对人、对社会的理性分析。
D.这篇散文的长处,不在景物描写,而在于人物的刻画。文章利用环境和情节刻画人物,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8、分析本文中老妇人和祥林嫂形象的相同点。(4分)
9、有人评价:“穆青的文章,由于适当地穿插描写和抒情式议论,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你觉得这篇 文章是否体现了这一特点,谈谈你的看法。
6.答案 C 不是向导说的她精神上有创伤,是作者自己想象的。
7.答案D 没有情节
8.答:都是社会最底层的人物(1分)都被人们看不起,唾弃(1分)都有过命运的挣扎,祥林嫂希望通过捐门槛来获得一种信任,老妇人看到外国旅游者被人奉承,也拿起了旅行包和伞希望改变别人对自己的看法。(2分)。
9.答:(1)全文以游记所见,用富有哲理的描写和抒情式议论,达到了情真意切,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1分,题目问你的看法,首先要有观点)(2)文中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如“她在望什么?”“她要干什么”作者替读者发问,使读者也迫切希望跟着作者找到答案。(必须要提到描写这种手法2分)(3)作者听到“旅游皇后”这个称呼时,没有笑,而是表现出深深的同情,最后看到一塔一人的对比时用了大段的议论文字发出了塔是畸形的,人也是畸形的感叹,进而上升到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冷漠现状的批判,深化了主题。(3分,情感1分,议论及主旨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