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一生的闪念》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改变一生的闪念
那是一个老师告诉我的故事,至今仍珍藏在心里,让自己明白在人世间,其实不应该放过每一个能够帮助别人的机会。
多年前的一天,这位老师正在家里睡午觉,突然,电话铃响了,她接过来一听,里面却传来一个陌生粗暴的声音:你家的小孩偷书,现在被我们抓住了,你快来啊!在话筒里传来一个小女孩的哭闹声和旁边人的呵斥声。她回头看着正在看电视的惟一的女儿,心中立即就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了。
她当然可以放下电话不理,甚至也可以斥责对方,因为这件事和她没任何关系。
但自己是老师,说不定她就是自己的学生呢?通过电话,她隐约可以设想出,那个一念之差的小女孩,一定非常惊慌害怕,正面临着尴尬的境地。犹豫了片刻之后,她问清了书店的地址匆匆忙忙赶了过去。正如她预料的那样,在书店里站着一位满脸泪痕的小女孩,而旁边的大人们,正恶狠狠地大声斥责着。她一下子冲上去,将那个可怜的小女孩搂在怀里,转身对旁边的售货员说:有什么事就跟我说吧,我是她妈妈,不要吓着孩子。在售货员不情愿的嘀咕声中,她交清了28元的罚款,才领着这个小女孩走出了书店,并看清了那张被泪水和恐惧弄得一塌糊涂的脸。她笑了起来,将小女孩领到家中,好好清理了一下,什么都没有问,就让小女孩离开了,临走时,她还特意叮嘱道,如果你要看书,就到阿姨这里,阿姨有好多书呢。
惊魂未定的小女孩,深深地看了她一眼,便飞一般地跑掉了,从此便再也没有出现。
时间如流水匆匆而过,不知不觉间,多少年的光阴一晃而过,她早已忘了这件事,依旧住在这里,过着平稳安详的生活。
有一天中午,门外响起了一阵敲门声。当她打开房门后,看到了一位年轻漂亮的陌生女孩,露着满脸的笑容,手里还拎着一大堆礼物。你找谁?她疑惑地问着,但女孩却激动地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好不容易,她才从那陌生的女孩的叙述中,恍然明白,原来她就是当年的那个偷书的小女孩,刚从某名牌大学毕业,已找了份令人羡慕的工作,现在特意来看望自己。女孩眼睛泛着泪光,轻声说道:当年情急之下的那个电话,幸亏打到您的家里。虽然我至今都不明白,你为什么愿意充当我的妈妈,解脱了我,但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了一桩心愿:喊您一声妈妈。话音刚落,女孩已泪流满面。老师的眼睛也开始模糊起来,她有些好奇地问道:如果我不帮你,会发生怎样的结果呢?女孩的脸上立即变得忧郁起来,轻轻摇着头说:我说不清楚,也许就会去做傻事,甚至去死。
老师的心猛地一颤。
望着女孩脸上幸福的笑容,她也笑了。
1.心中立即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了中的怎么回事是指什么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女孩临走时,老师特意叮嘱她再来看书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喊您一声妈妈,句中妈妈一词表达了女孩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望着女孩脸上幸福的笑容,她也笑了。句中教师的笑(划线)有何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标题改变一生的闪念中,闪念指的是谁的闪念?文中老师的行为又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当教师把小女孩带回家后,她什么都没有问,就让小女孩离开了,如果当时教师对其批评教育后再让她走,其教育效果会不会更好?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指一个小女孩因偷书被售货员抓住,而她又不肯让家人知道,所以就胡乱说了一个电话号码,不巧就打到这位教师的家里。
2. 用意:①不想让小女孩再做类似的傻事。
②宽慰小女孩:一个爱看书的小女孩犯了错误是应该可以得到原谅的,小女孩不必让偷书的罪名永远背在身上。
3. ①表达了女孩无限感激之情。
②表达了女孩希望像报答母亲一样报答教师妈妈的教育和保护之恩。
4. ①为女孩走出偷书的阴影,健康成长而感到欣慰。
②为自己正确妥当的教育方式获得成功而感到欣慰。
5. 指老师的闪念。道理:不应该放过每一个能够帮助别人的机会。
(以上意对即可)
6. 例①:不好的理由:在当时特定的情境下,不问更好。因为她已经知道错了,并且她幼小的心灵已受到极大的刺激和打击,如果这时候再对她进行批评教育,只会加剧她心灵的创伤,使她产生更重的负罪感,更难以从惊恐、内疚中解脱出来。
例②:好的理由:对犯错误的孩子应该进行批评教育,批评是一种帮助、一种警醒、一剂良药,只有这样,才能使她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进而避免类似的或其他的错误;如果不对她进行批评教育,会使她产生一种侥幸心理,这样反而害了她。(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