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蒲台》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采蒲台

  孙犁

  越过平原,越过一条大堤,就是白洋淀水乡了。

  这里地势低下,云雾很低,风声很急。淀水清澈,芦苇万顷,俯仰吐穗。

  自从敌人在白洋淀修起炮楼,安上据点,抢光人民赖以活命的粮食,鱼米之乡就变成了饿殍世界。

  正二月间,正是环境残酷的时候,县里派我到这一带组织渔民斗争,我就住在采蒲台。

  采蒲台是水淀中央的一个小村庄,一家家的小院落,飘着各色各样的破布门帘,院里门前,留下一块地方,碾苇和编席。

  支部书记把我领到曹连英家住下。每天天不明,这一家人就全起来了。曹连英背上回子,沿着冰上的小路,到砸好的冰窟窿那里去掏鱼。小红穿一件破花布棉袄,把苇放在院里,推动大石壤子来回碾轧。她娘把轧完的苇用鞋尖破开。之后,小红提上篮子去挖地梨,直等到天晚了才同一群孩子沿着冰回来,嘴唇连饿带冻,发青发白,手指头叫冰凌扎得滴着血。娘抬头看见,眼里含着泪说∶

  "孩子饿了,先吃块糠饼子吧!开了凌,我们拿上席到端村去卖,换些粮食。"

  小姑娘嚼着冰硬的饼子说∶"粮食,粮食,什么时候我们才有粮食吃呀!"说完,她望着我。

  娘笑着说∶"对,他是咱们的一个指望,他来了,我们就又快过好日子了!" 我看在眼里,也酸酸地难过,就说∶"开了凌,我们去弄些吃喝来!"

  曹连英说∶"淀里起风了,凌就要开!"

  这一晚上,我听见小红在外间屋地上一边编席,一边编着歌儿唱∶

  眉子细,席子白,

  八路同志走了你还要来。

  你们远出在外,

  敌人,就上咱的台阶!

  你快快打回来,

  你快快打回来!

  风整整刮了一夜。第二天,淀里的凌一丝也不见,全荡开了,一片汪洋大水,打得岸边劈劈啪啪地响。

  这天正是端村大集。小红和她母亲,带着编好的席、织好的网,到集上去换粮食,我也跟着到集上看看。

  赶集的人很多,那些老乡们都是惊惊惶惶的,鬼子汉奸在街上横行乱撞。过了木桥,便是网市。小红坐在里面。

  一个青年渔夫翻翻看看,就又放下了,苦笑着说∶"网是好网,也能捞大鱼。可是有什么用啊,粮食比金子还难,白费那个力气去干什么!想些别的办法活命吧!"

  随后过来两个老年渔夫,一个老人看了看说∶"喂!真是一副好网。"

  另一个老人说∶"天好,现在也不买那个。能安安生生打鱼吗?"

  "你以为他们要在这里呆一辈子吗,这里是我们的家,不是他们的家。这里是,这里是——"小红低声说,"是他们的坟茔地!不出今年!我看你还是买了这副网吧,好日子总归不远!"

  两个老人笑一笑,说∶"好,听你的,孩子。现在粮食困难,我给你量半斗米的票!"

  我看着小红卖了网,就到席市去。

  席一捆一捆地并排放着,卖席的妇女们眼巴巴望着南边大梢门那里,很久不见有人出来。人们等得极不耐烦了,那个收席的大官员,本街有名的地主豪绅冯殿甲家的大少,外号"大吉甲",才前呼后拥地出来。

  梢门口边头一份席,那是小红的堆的。她弯着腰一张一张掀开序,叫收席的人过眼看成色、量尺丈。收席的像员大将,站在席边,把尺丈一抛,抓起印板就说"五百!"

  小红的娘吃了一惊,吸口气说,"先生,你说小米子多少钱一斗啊?"

  "我买的是你的席,我管你小米子多少钱一斗?"收席的楞着眼说,"不卖?好,看第二份!"

  他从她的席上踏过,就来看第二家的席。小红的娘呆呆地坐在自己的席上。那些围上来探听的人们,都垂头良气地回到自己席子那里去了,一路唉声叹气。

  背席进去的人,手里捏着一沓兼出来换苇或是换米去了。小红的娘许是想起家里等着她弄粮食回去,就用力站起来,一步一步挪到收席的那里说∶"你收了我那一份席吧!"

  收席的白着眼说∶"你刚才不是不卖吗?怎么样,肚子里说话了吧,生成的贱骨头!"

  小红的娘卖了席,背进去换了一沓票出来。

  我到梢门口那里一望,看见院里和河码头上,敌人收的苇席,垛得像一座座的山。我无比愤怒∶这一捆捆的、一张张的席都是这一带的男女老幼,不分昼夜,忍饥挨冻,一尺一寸织成了的。敌人收买席子的办法是多么霸道,这还不如明抢明夺!

  晚上,我就召集人们开会。

  支部书记说∶ "我们这里村子不大,却是个出鱼米的富庶地方。自从敌人在我们这儿安上据点炮楼,扒大堤破坏了稻田,人们就没有粮食吃。端村大街,过去是多么繁华热闹?现在一天要饿死几口人!"

  我说∶"我们要组织一个水上游击队,先弄敌人的粮食,有了粮食,什么也就好办了。"

  游击小队组织起来后,我们就在去年没有收割的大苇塘里驻扎,每天拂晓和黄昏演习。

  有一天,小红在淀里收鱼篓,看见敌人的大船过来,她绕着弯飞快地来告诉我们。我们在大苇塘附近,袭击了故人,夺回一大船粮食,分给采蒲台的人们吃。

  直到现在,白洋淀还流行着这首描写了真实战斗情况的歌;

  队长下命令,弟兄往前冲,

  不怕流血,不怕牺牲。

  打得他们见了阎王,

  盒子大枪敛了一大舱,

  嘿!一大船粮食送进大苇塘!

  (有删改)

  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叙述曹连英一家三口每天繁重的劳动,不仅表现出白洋淀百姓的勤劳能干,还突出了在日寇入侵后民众生活的艰难。

  B.小说通过描写端村集市中百姓惊惶和敌人嚣张的场景,反映了市场秩序因日伪政府垄断控制而遭到严重破坏的社会现状。

  C.小说中"我"对日伪欺压百姓的行为感到愤怒,对受苦受难百姓充满同情,因而认识到只有依靠人民才能取得抗战胜利。

  D.小说叙写白洋淀百姓从忍受生活困苦到积极投入斗争的过程,表现了在党的领导下普通民众的成长和抗日力量的壮大。

  7.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我"是线索人物,通过"我"的视角展现出的白洋淀的生存环境和人物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色彩。

  B.小说从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重点描写了"小红"这个人物,塑造了一位能吃苦、有觉悟、机智勇敢的优秀女性形象。

  C.小说将"收席大少"的丑恶嘴脸与卖席百姓的无奈痛苦对比,突出日伪的趾高气昂和贪婪凶残,为下文写群众的斗争做铺垫。

  D.小说中两处充满诗情画意的歌谣,分别表达了民众对八路军到来的期盼和对伏击战取得胜利的赞美之情,情感真挚质朴。

  8.文中两处画线句子分别表现人物怎样的心理?(4 分)

  9.作家孙犁曾说∶"在现实主义的作品里,作家的丰盛的情感含蕴在描写中。"请结合本文的环境描写,试举两例谈谈你的理解。(6 分)

  阅读理解答案

  6.(3分)C

  7.(3分)D

  8.(4 分)第一处:表现小红对“我”能带给他们粮食的期待,对八路军充满信赖。第二处:表现小红的娘听闻席子价格低贱后的惊愕,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茫然。评分建议:每处 2 分,意思对即可。

  9.(6 分)示例一:小说开头“云低”“风急”的环境描写,暗示着白洋淀百姓在敌人统治下生活的压抑、紧张,表达了作者对白洋淀百姓生存状态的同情和对日伪政府的深切痛恨。

  示例二:“淀水清澈”“芦苇俯仰吐穗”,描写白洋淀独特的自然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的深沉的爱以及保家卫国的抗敌决心。

  示例三:小说中写端村大街上惊惶的老乡们和横行的鬼子汉奸的这一社会环境, 表现当时白洋淀的混乱和动荡,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和对敌人的痛恨。

  评分建议:每例 3 分,环境1 分,情感 2 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