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骄傲》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我们的骄傲
叶圣陶
我们四个四十五以上的人一路走着,谈着幼年同学时候的情形:某先生上理科,开头讲油菜,那十字形的小黄花的观察引起了大家对自然界的惊奇;某先生教体操,说明开步走必须用力在脚尖上,大家听了,连平时走路也是一步一踢的了;为了偷看《红楼梦》一类的小说,大家把学校发的蜡烛省下来,息灯铃后,就点起来,几个人围在一起看,偶尔听到老鼠的响动,以为黄先生查寝室来了,急忙吹灭了蜡烛,伏在暗中连气也不敢透……
重庆市上横冲直撞的人力车、突然窜过的汽车、难走的坡子也好像没有什么了。我们的心都沉没在三十多年前的回忆里了。
“黄先生并不顶严厉,可是大家怕他;怕他又不像老鼠见了猫似的,是真心地信服他。”邹君自言自语。
我接着说:“他的一句话不只是一句话,还带着一股深入人心的力量,所以能叫人信服。我小时候常陪父亲喝酒,有半斤的酒量,自从听了黄先生的修身课,说喝酒有种种害处,就立志不喝,一直继续了三年。在那三年里,真是一点一滴也没有沾唇。”
“教室里的讲话能在学生生活上发生影响,那是顶了不起的事。”当了十多年中学校长的孙君感叹地说。
我们这样谈着走着,不觉已到了黄先生借住的那所学校。走上坡子,绕过了两棵黄桷树,我们敲那屋子的门。
门开了,“啊,你们四位,准时来了,”那声音沉着有力,跟我们小时候听惯的一模一样, “咱们多年不见。你们四位,往常也难得见面吧?今天在这儿聚会,真是料想不到的事。”
我在上海跟黄先生遇见,还在十二三年以前,那十二三年的时间加在黄先生身上的痕迹,仅仅是一头白发,一脸纤细的皱纹。他的眼光依然那么敏锐有神,他的躯干依然那么挺拔,岂但跟十二三年前没有两样,简直可以说三十多年来没有丝毫改变。我这么想着,就问他一路跋涉该受了很多辛苦吧。
黄先生就叙述这回辗转入川的经历。他说在广州遇到了八次空袭,有一次最危险,落弹的地点就在两丈以外,他在浑忘生死的心境中体验到彻底的宁定。他说桂林的山好像盆景,形状尽有奇怪的,可惜没有千岩万壑茫茫苍苍的气概,就只能引人赏玩,不足以移人神情了。他说在海棠溪小茶馆里躲避空袭,一班工人不知道利害,还在呼幺喝六地赌钱,他就给他们讲,叫他们非守秩序不可。
他说得很多,滔滔汨汨,有条理又有情趣,也跟三十多年前授课时候-个样儿。
等他的叙述告个段落,邹君就问他从家乡沦陷直到离开家乡的经过。
“我不能不离开了,”他的声音有些激昂,“我是将近六十的人了, 不能像他们一样,糊糊涂涂的。我宁肯挤在公路车里跑长途,几乎把肠子都震断;我宁肯伏在树林里避空袭,差不多把性命跟日本飞机打赌;我宁肯两手空空,跑到这儿来,做一个无业难民:我再不愿留在家乡了。”
黄先生说那时候在家乡,这个来找他,那个也来找他:县政府成立了,要请他当学务委员,薪水多少;省政府成立了,要请他当教育厅科长,薪水多少。话都说得挺好听,家乡糜烂,不能不设法挽救啊,无非那一套。他的回答非常干脆:“人各有志,不能相强。”
为避免麻烦起见,他到上海的教会女校里任国文教师,咬紧了牙对城门口的日本兵鞠躬,侧转了头让车站上的日本兵检验良民证。说到这儿,他掏出一个旧皮夹子,从里边取出一张纸来授给我们看,他说:“你们一定想看看这东西。这东西上贴得有照片,我算是到上海办米去的米店的掌柜。你们看,还像吗?”我们四个传观之后,良民证回到黄先生手里,黄先生又授给孙君说:“ 送给你吧。你拿去叫你的学生知道,现在正有不知多少同胞在忍辱受屈,让敌人在身上打着耻辱的戳记!”
黄先生又说他到上海后的最初半年,教书很愉快,那些女学生不但用心听课,还知道现在是个非常严重的时代,一个人必须在书本以外懂些什么,做些什么。但是,两个月之前,纠缠又来了,上海的什么政府突然送来聘书,请他当教育委员,没有特定的事务,只要在开会的时候出几回席,尽不妨兼任,月薪两百元。事前不经过商谈,显而易见的,那意思是你识抬举便罢,要是说半个不字,哼,那可不行!
“我不能不走了。我回想光绪末年的时候,一壁办学校,一壁捧着教育学心理学的书本子死啃,穷,辛苦,都不当一回事,原来认定教育是一种神圣的事业,它的前程展开着一个美善的境界。后来我总是不肯脱离教育界,缘故也就在此。我筹措了两百块钱,也不通知家里人,就跨上了开往香港的轮船。”
“我们有黄先生这样一位老师,是我们的骄傲!”戈君激动地说着。
我心里想,戈君的话正是我要说的。再看黄先生,他那敏锐的眼光普遍注射到我们四个,脸上现出一种感慰的神情。他大概在想我们四个都知道自好,能够做点儿正当事情,还不愧为他的学生吧。
1940年3月5日作(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开头选取幼年时学校生活的几个有趣片段,又写不在乎眼前难走的路,表现“我们”对幼时学校生活的怀念。
B.小说中,黄先生躲避空袭时仍不忘教育不知利害的赌钱的工人非守秩序不可,体现黄先生有以教育为己任的自觉。
C.黄先生在家乡用“人各有志,不能相强”的理由断然拒绝各种工作邀约,这体现出黄先生对现实清醒透彻的认识。
D.小说中先后两次提到“我不能不离开了”“我不能不走了” ,全都表现了黄先生被迫离开家乡的无奈和郁愤不平。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写黄先生三十多年丝毫未变的依然敏锐有神的眼光、依然挺拔的躯干,既是描写其外貌,也是摹写其精神。
B.黄先生在讲述自己被迫离开家乡时,用排比、反复的手法不断强调自己不愿糊涂度日,希望寻求新出路的决心。.
C.小说还刻画了四个次要人物,虽着墨不多,但作用各不相同,其中尤以当了十多年中学校长的孙君作用最突出。
D.小说结尾处对戈君激动神情的外貌描写和赞美黄先生“是我们的骄傲”的语言描写,既照应题目,又直抒胸臆。
8.结合全文,简要概括黄先生为什么是“我们的骄傲”。(6 分)
9.小说特别写了黄先生展示“良民证”的情节,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有何作用。(6 分)
阅读理解答案
6.答案:D。[解析]:“全都”错了。第一次说“我不能不离开了”是离开家乡去上海,第二次说“我不能不走了”是离开上海去香港,再辗转入川。
7.答案: C。[解析]:本文次要人物的作用是以回忆、评价侧面烘托主要人物形象,没有各不相同,也没有比较哪个次要人物作用最突出。
8.(1) 对学生:授课有条理有情趣,教育有深入人心、叫人信服的力量(教室里的话也能影响学生生活)。
(2)对事业:热爱教育、矢志不渝(信念坚定)、不畏艰辛。(3选2, 2分)
(3)对立身:清白坚毅不屈的民族气节(誓死不做顺民、良民)。 (2 分)
9.参考答案: (1) 环境:暗示了中华民族遭遇外族入侵的忍辱受屈的残酷的社会环境。
(2)情节:承上交代黄先生被迫离开家乡到上海任职的经历,为下文写将良民证送给孙君希望让更多学生牢记民族耻辱作铺垫。
(3)人物:以黄先生视“良民证”为耻辱的态度,体现黄先生清白坚毅不屈的民族气节。
(4)主旨:更好体现作者对黄先生清白坚毅不屈的民族气节的敬佩、赞美。 (1点2分,2点4分,3点5分,4点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