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台湾]林双不

  车子愈往南驶,我愈觉得不对劲,司机始终不怀好意地透过后视镜瞅着我,有几次似乎再忍不住了,居然微偏着头,眼睛向后掠。

  恐怕我是上了贼船了。实在不应该冒冒失失搭乘这辆野鸡计程车。趁着星期日到台北处理一些事情,原本计划搭11点半的最后一班平快夜车回员林的,谁知东拉西扯,赶到火车站时,那班火车已经开走了。怎么办呢?星期一一大早就有课,不赶回去怎么行?

  真是的,就算一定得搭野鸡车,也应该睁大眼睛啊,居然司机一说是回头车我就上了,居然司机说载不载客都无所谓我就让他开了。为什么我当时没有考虑到旅途的安全问题呢?报纸上几乎天天有,计程车司机在荒郊野外劫财抢色,甚至还要伤人,为什么我这么大意?

  果然,车子刚过中坜吧,我就感到异样了,就如同我前面所说,司机一再从后视镜瞅我,瞅得我心底发毛。当然,我身上的钱不多,又是一个大男生,实在不必害怕,如果他真正心怀恶意,如果他嫌钱太少不满意,无论如何,还是我吃亏。我悄悄打量他的体形,没有我高,但是比我结实多了,单打独斗,我未必就会输他,可是他不可能没带东西,而且我根本不想打。

  就在这时候,我看到他的右手从方向盘挪开,往下伸,不知在摸什么东西,大概是扁钻或刀子吧?车窗外一片漆黑,正是苗栗一带的山间,歹徒下手最理想的所在。要动手了吧?我下意识坐直身子,冷汗开始往外冒。

  什么事也不曾发生,他的手又伸了上来,放在方向盘上,没有拿什么东西。一定是他看出我有了戒备,不敢轻率下手,在等待更恰当的时机吧?难道我就这样束手待毙吗?也许我可以想想办法,化解这场危机,我不是一向自诩最善于动脑筋的吗?怎么突然吓呆了呢?或许我可以试着和他聊聊天,动之以情,让他不好意思动手。

  于是我吞了口口水,和他搭讪:“生意好吗?老乡。”

  他似乎吓了一跳,过了好几秒钟才回答我:

  “不好啊,几乎连油钱都跑不回来。”

  “不会吧?你不是回头车?刚刚还有客人包了你的车去台北,不是吗?”

  他不再回答,我突然想到可能不是真的回头车,一紧张,舌头打结,也沉默下来。沉默最适于培养紧张的气氛。为什么他不跟我聊天?是不是怕暴露他口音或其他特征,增加警方缉捕他的可能?当然明白,我被抢之后必定会去报案的,好聪明狡猾的家伙!我恨恨地咬了咬牙,他又从后视镜飞快地掠了我一眼。

  这一眼非常狠毒,我有生以来不曾看过更狠毒的眼神,使我再度直冒冷汗,再度后悔自己的莽撞。即使赶不回员林上课,请一天假又有什么大不了,何必一定要搭野鸡车冒险?

  算了,如果他真的要抢,就给他吧!好汉不吃眼前亏,财物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有人要就给他,犯不着因此打斗伤身。不行!这么一来,岂不是助长了恶人的气焰?无论如何,都应该和他拼斗一番,给他一点教训。

  两种想法交战缠斗,还没有分出胜负,员林居然到了。可爱的员林!当计程车在公路局车站前一停,我立刻打开车门,冲了下去。松了一口气,才想到还没付钱,便绕过车后,走到司机窗口,伸手到旅行袋里掏钱。突然,车子往前冲,迅速拐一个弯,消失在不远的街角上。我最后看到的,是司机无比惊慌的神色。

  怔怔地站在凌晨两点左右冷冷清清的员林街头,莫名其妙地把车钱再放入旅行袋,才看见旅行袋的右方开口突出一截枪管,那是我在台北特地为孩子买回来的玩具枪,枪管太长,无法全部塞进旅行袋。

  (1)下列有关小说内容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头第一段文字,其实是第四段的浓缩、提前,作者一起笔就写“我”疑心司机有意抢劫、后悔搭上野鸡计程车,刻意营造紧张气氛,以吸引读者。

  B.作者使用第一人称作为叙事者,以“我”的视点作为叙述角度,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也使读者较容易融入故事情境。

  C.文中只有一处“我”与司机的对话,两人各怀心思地出言试探,但由于惊惧怀疑,两人对对方的话产生了完全相反的理解,进一步加深了误会。

  D.作者使用直接说明的叙事方式,写出主人公即将遭遇的危险,使读者感到惊险刺激,最后的结尾虽然出乎意料,但也合乎逻辑。

  E.作者在铺陈剧情时,以悬念内容作为主体事件,不断强调乘客自身的危险处境和司机的凶恶态度,但始终围绕“我”左右为难的矛盾心理写下去。

  (2)为什么作者写司机是“不怀好意”和“狠毒地”看我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为什么以“枪”为题?请简要分析。(6分)

  (4)你认为产生这场误会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请结合文章与现实加以探究。(8分)

  参考答案:

  (1) 选A得3分 选C得2分 选E得1分。

  (2) ①司机并没有“不怀好意”和“狠毒”,这是我的主观认识,我先入为主认为司机是坏人,从而对司机的行为产生了错误的推想。

  ②这样写使我对司机的误会加深,推动情节发展。

  ③作者以我的视觉反应侧面表现司机惊恐疑惧的心理活动,吸引读者,跟随主人公进行揣测,增加情节的悬疑感。

  答对一点2分,三点6分,意思答对即可。

  (3) ①“枪”是本文的暗线,小说中所有误会都是围绕“枪”产生的。

  ②以“枪”为题设下悬念,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以“枪”为题,用词简洁含蓄,耐人寻味。

  答对一点2分,三点6分,意思答对即可。

  (4)根源:①治安败坏:“报纸上几乎天天有计程车司机在荒郊野外劫财抢色,甚至伤人”,这样的报道,说明了当时的治安环境非常差。

  ②人心疏离:作者最终发现这其实是一场误会,都是自己的预设,作者借这篇文章是想说,在这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充满了隔膜和不信任。

  至少答出两点,言之成理即可。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4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