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传》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董仲舒传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董仲舒以贤良对策焉。
制曰:盖闻虞舜之时,游于岩郎之上,垂拱无为,而天下太平。周文王至于日昃不暇食,而宇内亦治。夫帝王之道,岂不同条共贯与?何逸劳之殊也?今朕亲耕籍田以为农先劝孝弟崇有德使者冠盖相望问勤劳恤孤独尽思极神功烈休德未始云获也。故详延特起之士,庶几乎!今子大夫待诏百有馀人,或道世务而未济,稽诸上古而不同,考之于今而难行,毋乃牵于文系而不得骋与?各悉对,毋讳有司,明其指略。
仲舒对曰:臣闻尧受命,以天下为忧,务求贤圣,是以得舜、禹、稷。众圣辅德,教化大行。尧禅虞舜,舜即天子之位,以禹为相,因尧之辅佐,继其统业,是以垂拱无为而天下治。孔子曰“《韶》尽美矣,又尽善矣”,此之谓也。至于殷纣,杀戮贤知,残贼百姓。文王顺天理物,师用贤圣。当此之时,纣尚在上,尊卑昏乱,百姓散亡。故文王悼痛而欲安之,是以日昃而不暇食也。繇此观之,帝王之条贯同,然而劳逸异者,所遇之时异也。孔子曰“《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此之谓也。
陛下夙寤晨兴,忧劳万民,而务以求贤,此亦尧舜之用心也,然而未云获者,士素不厉也。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
古所谓功者,以任官称职为差,非谓积日累久也。故小材虽累日,不离于小官;贤材虽未久,不害为辅佐。今则不然。累日以取贵,积久以致官,是以廉耻贸乱,贤不肖浑崤,未得其真。臣愚以为使诸列侯、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夫如是,诸侯、二千石皆尽心于求贤,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则廉耻殊路,贤不肖异处矣。
(选自《汉书?董仲舒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朕亲耕籍田以为农/先劝孝弟/崇有德/使者冠盖相望/问勤劳/恤孤独/尽思极神/功烈休德未始云获也
B.今朕亲耕籍田以为农/先劝孝弟/崇有德/使者冠盖/相望问勤/劳恤孤独/尽思极神/功烈休德未始云获也
C.今朕亲耕籍田以为农先/劝孝弟/崇有德/使者冠盖相望/问勤劳/恤孤独/尽思极神/功烈休德未始云获也
D.今朕亲耕籍田以为农先/劝孝弟/崇有德/使者冠盖/相望问勤/劳恤孤独/尽思极神/功烈休德未始云获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策,汉代试士,将设问写在简策上,应试者因其所问而作对答。
B.垂拱,衣服下垂,两手重合,不亲理事务。文中指帝王无为而治。
C.有司,古代拥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文中特指汉武帝。
D.二千石,汉官秩,郡守俸禄为二千石,世因称郡守为“二千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武帝勤勉政事,渴望建立丰功伟业,但未能如愿,故而诏令贤良文学之士对策,希望他们畅所欲言,阐明意旨和方略。
B.董仲舒认为帝王治国,有的劳苦,有的安逸,治理太平与否,与他们遭逢的时代关联密切,没有谁可以做到尽善尽美。
C.汉武帝登基的时候,官吏们可以依靠职龄得到升迁。董仲舒认为这种官员任用制度存在着弊端,无法得到真正的贤才。
D.针对汉武帝的策问,董仲舒援古证今,正反对比,比喻说理,有的放矢,所提出的治国方略切中时弊,条理十分清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帝王之道,岂不同条共贯与?何逸劳之殊也?(4分)
(2)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则廉耻殊路,贤不肖异处矣。(4分)
14.文中董仲舒向武帝阐明了哪些治国方略?请简要概括。(3分)
阅读答案
10.C(根据文意,“农”后断不对,故排除AB,“使者冠盖”后断不对,故排除D。)
11.C(“文中特指汉武帝”,错。)
12.B(董仲舒引孔子对《韶》乐的评论,认为虞舜“因尧之辅佐,继其统业,垂拱而治,天下太平”,可谓“尽善尽美”。)
13.(1)帝王治理的方式,难道不是事理相通、脉络连贯的吗?为什么有安逸和辛劳的差别呢?(道、条贯、殊,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衡量了才能以后再授给官职,审查了德行以后再确定职位,那么廉洁的人和无耻之徒不同路,贤能的人和不肖之徒就区分开了。(量、廉、殊,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保持忧天下、求贤圣之心:②兴太学以养士;③革新官吏选拔制度。
参考译文
汉武帝继承帝位以后,下令荐举贤良文学先后一百多位,董仲舒作为贤良回答皇帝的策问。
策问说:听说虞舜的时候,虞舜常常在宫殿的走廊里散步,没有什么作为,可是天下太平。周文王整天忙到日头偏西,连吃饭的空儿都没有,天下也很太平。帝王治理天下的道,难道没有共同的条理,一贯的主张吗?为什么安逸和劳苦有这样大的差别呢?现在我亲自耕种籍田为农民做榜样,鼓励百姓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尊敬有德行的人,并且派出很多使者,去慰问劳苦人家,救济没有父母、没有子女的孤独的人,一切办法都想到了,但并没有收到大的成效和美好的德行。所以我广泛地邀请了特别杰出的士人来请教,目的也许可以达到吧!现在大夫们等待诏命的有一百多人,有的谈论当今的事情却不切实际,用古代历史来印证不相符合,用现在的情况来考察又难于实行,难道是因为受到文吏法令的牵累而不能任意发挥吗?每个人都可以尽意对答,不要害怕主管官吏,阐明你们的意旨和方略。
董仲舒对策说:臣听说尧承受了天命,担忧天下不容易治理,所以得到舜、禹、后稷。有众多圣明的人来帮助他提高德行,于是教化大行,尧禅让虞舜,舜即位做了天子,用禹做宰相,继续任用尧所任用的人,继承了尧的传统和事业,所以垂衣拱手没有作为,就使天下太平。孔子说”《韶》乐十分美,又十分善啊”,就是这个意思。至于商纣,杀害贤良聪慧的人,残害百姓。周文王顺从天意治理万物,以贤良有德的人为教师并且起用他们。这时候,商纣王还在做天子,尊卑的次序混乱,百姓四散逃亡,所以周文王非常痛心,想让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所以他整天忙得日头偏西还没时间吃饭。这样看来,帝王的条理系统是一致的,但是勤劳和安逸不相同,是因为所遭逢的时代不一样。孔子说“《武》乐十分美,不够十分善啊”,就是这个意思。
陛下早起晚睡,为人民担忧,用心寻求贤人,这也是尧舜的用心啊,可是没有得到贤人,这是因为平时对于士人没有鼓励劝勉的缘故。平时不培养人才却想寻求贤人,就好比不雕刻玉却要求玉有文采一样。所以培养人才没有比办好太学更重要的了,太学是产生贤士的地方,是教化的本源,臣希望陛下兴办太学。聘请高明的教师来教育培养天下的士人,经常考问他们而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那么英俊的人才就可以得到了。
而且古时候考核官吏的功劳,是按照做官是否称职来区分的,不以在任时间的长短为标准。所以才能小的人,虽然任职时间很长,还是小吏;有才能的人,虽然任职不久,并不妨碍他升迁为辅佐大臣。现在却不是这样,官吏们积累时间就可以得到高位,日子一久,就可以升官,所以廉洁和无耻混淆,好人和坏人不分,真正的贤才就无法得到。臣愚蠢地认为让各位诸侯、郡守、二千石各自选择他们管辖下的官吏和百姓中的贤才,每年荐举两人,用他们在皇宫中值宿守卫,而且还可以拿这件事来观察大臣的能力,如果荐举的人贤能,就给予奖赏;要是荐举的人不好,就加以惩罚。如果像这样,诸侯、二千石官都尽心寻求贤才,天下有才能的人就可以得到,授给他们官职加以任用了。千万不要用做官时间的长短来计算功劳,实际考察官吏的贤能是上策,衡量了才能以后再授给官职,考察了德行以后再确定职位,那样,廉洁和无耻待遇不同,好人和坏人就能够区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