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里春秋》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粥里春秋
陆建华
①刚刚懂事,读过几年私塾的父亲就一字一顿地教我牢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还多次让我跟着他高声朗诵《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②念是念了,也歌唱式地朗诵了,其实只是挂在嘴上而已。年龄稍大以后,特别是眼目睹了村民们为了粮食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才逐渐掂出这些格言和诗句的分量。
③三月播种。一家人随着东方的第一缕霞光早早起身,把冒出娇嫩芽尖的稻种,小心翼翼地均匀地撒在秧床上。
④四月插秧。辽阔的原野上,一方又一方的水田镜子般平整,倒映着蓝天白云,使人恍然觉得,那些身手矫健的插秧女是把碧绿的秧苗栽插在青天之上。
⑤五月,六月,七月。
⑥追肥,拔草,治虫。
⑦高温悄悄来了,村民们像照料子女一样侍候庄稼,不怕苦,不怕累,只要庄稼长得好,就喜笑颜开,心满意足。天热闷人,他们说:好!不冷不热,五谷不结呀!双腿被蚊虫叮得奇痒难忍,被蚂蟥吸得鲜血淋漓,他们只是笑笑。终于,稻谷一天比一天饱满了,远远望去,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逐渐变得金光闪烁,气象万千。
⑧村民们不辞劳苦种植粮食的过程,使自幼在农村长大的我印象深刻,而村民们对粮食无比珍惜的情景,更是让我终身难忘!邻居房大伯,每当新谷登场,他最爱的是先煮一锅新米粥细细品尝。他喝粥时的陶醉神态,使人觉得,他喝的不是粥,而是人间难得一见的美食。更难忘的是,一碗粥喝罢,他要仔仔细细地把碗舔得干干净净,不留一丝粥液,那碗便如水洗过一般。
⑨第一次见房大伯舔碗,我回家告诉父亲,父亲神情庄重地说:“你记住,这就叫‘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⑩此生见粥多矣!最难忘的是那个全民饥饿的年代,村民们被指示拆灶砸锅,全部到大食堂吃饭。那时家家断炊烟,户户无鸡鸣,食堂每天只供应两顿粥。分粥时,两名服务人员一人用大铁铲在一个大缸内不停地搅拌,让沉在缸底的少得可怜的米粒浮上来,另一人负责往满脸饥饿的村民碗里舀粥。说是粥,其实是稀汤,碗里的米粒屈指可数……但是,在饥饿面前,人与人之间却显现出相濡以沫的真情。那时,我们大学生里多数男生到月底总要饿一两顿,甚至一两天。这时,早就留心的女同学会伸出援助之手:呶,我这儿有吃不完的饭票,给你们……面对桌上小小的一卷饭票,男生们推来让去:我不饿!我不饿!饭票往往被硬塞到最瘦弱的男生手里。其实,她们哪里是吃不完?他们哪里会不饿?这盘中粒粒,又岂止是普通的生活小事?
⑪我庆幸我的儿孙们赶上衣食无忧一天比一天幸福的时代。单就米粥来说,什么八宝粥、银耳绿豆粥、莲子荷叶粥等等,花样翻新,名目繁多。我仍然固执地要求我的儿孙们什么时候都不可忘记古训!儿孙们接受了我的意见,并付诸日常生活中。那一天,我见到正上小学三年级的孙儿,在饭桌上严肃地批评刚上小学的孙女:提醒你多少次了,你总是改不了到处丢饭粒的毛病!不是刚背过唐诗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
⑫我听后欣慰地笑了,笑着,笑着,却又不知怎的忽然间热泪盈眶……
阅读题:
1. 对《悯农》一诗的理解,作者有一个认识变化的过程,请用合适的词语或短语填空。
刚刚懂事,______→年龄稍大,______→看房大伯吃粥,______。
2. 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终于,稻谷一天比一天饱满了,远远望去,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逐渐变得金光闪烁,气象万千。(赏析句中加点的词语)
(2)五月,六月,七月。追肥,拔草,治虫。(以上句子能否改成“五月追肥,六月拔草,七月治虫”?)
3. 说说第⑧自然段中作者详写房大伯舔粥碗这一内容的作用。
4. 文章结尾处,作者听完孙儿的话语,“忽然间热泪盈眶”,请简要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答案】
1. (1). 挂在嘴上 (2). 掂出分量 (3). 终身难忘(吃惊震撼)
2. (1)“金光闪烁”描绘出了稻谷即将丰收时的金光闪闪,突出了丰收时村民们内心的喜悦。
(2)不行。原文的表述节奏更快,强调了时间长,时间紧,没有空闲,劳动强度大,突出了农民的辛劳,并且句式工整,有诗歌的韵味,更能吸引读者。
3. 这一细节描写能突出村民们对粮食的珍惜,也引出了下文的“我”逐渐理解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内容。
4. “我”百感交集,既有对农人辛苦种植粮食和珍惜粮食的敬重,也有对饥饿年代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的怀念,还有对珍惜粮食的传统美德得以传承的欣慰,对如今人们过上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