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就是要过河拆桥》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读书就是要“过河拆桥”

  ①我的读书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②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浩如烟海,书虽多,有价值的还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仅供翻阅的。

  ③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评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历来的群众,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把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下去了,让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现在我们所读的古典著作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这些书之中有些还要被刷下去,不过直到现在为止,它们都是榜上有名的。

  ④在读书的时候,先要解其言,就是要攻破语言文字关。攻这道关的时候,要先做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之类。

  ⑤有句老话“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他所说的话总比他的意思少,因为语言总离不了概念,概念对于具体事物来说,总不会完全合适,不过是一个大概轮廓而已,有些意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

  ⑥所以在读书的时候,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话全懂了,还未必能知道作者的意思。从前有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

  ⑦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⑧知其意之后,还要明其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作者主观的认识和判断,也就是客观的道理在他主观上的反映。

  ⑨理和意既然有主观客观之分,意和理就不能完全相合。人总是人,做不到全知全能。他主观上的反映、体会和判断,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读书仅至知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所得的意所误。如果明其理,就有自己的意。我的意当然也是主观的,也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但我还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得出的意就可能比较正确,这个意是我的,

  我就可以用它处理事务,解决问题。

  ⑩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把书读活了,就是书为我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原文/冯友兰,基于命题需要改写)

  4.下列对读书“精其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书要“精其选”是因为书籍虽繁多,但有价值的书还是不多。

  B.时间是“精其选”最公正的评选家,相对而言,读者只起推荐作用。

  C.我们今天所读的古典著作,都是经过时间考验能够永久流传的。

  D.时间精选出来的作品是值得精读的,需要细细品味,反复咀嚼。

  5.下列对读书“知其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书要“知其意”,因为与丰富的意相比,受概念限制的语言,表意是有限的,会出现“言不尽意”的情况。

  B.读书要“知其意”,就需要把功夫下在文字之外,扔掉语言文字这个拐杖,才可体会文字以外的精神实质。

  C.“知其意”需要在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领会字里行间的意思,体会“弦外音”“味外味”。

  D.本文的标题是“读书要‘过河拆桥’”,这里的“过河拆桥”指的是“知其意”之后的“得意忘言”。

  6.下列对读书“明其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作者表达的意与客观的理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读书还要进一步“明其理”。

  B.“明其理”是在把握作者主观认识和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他所反映的客观的理。

  C.“明其理”的过程中,读者之意和作者之意经过比较、补充、纠正,能得到客观的理。

  D.“明其理”之后,读者会获得较为正确的意,就可以在它指导下处理事务,解决问题。

  阅读答案:

  4.C 5.B 6.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