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发英武正气》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喷发英武正气

  很小的时候,宗璞就开始背诵诗词。父亲冯友兰会给她选一些诗,每天早晨背上书包在母亲床前背了再去上学。宗璞还读了很多儿童读物,甚至还看了不少成人读物。

  童年的阅读,尤其是诗词对宗璞的影响是巨大的。1948年,宗璞的短篇小说《A.K.C.》发表在《大公报》上,她从此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1957年,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红豆》。小说描写女大学生江玫和银行间少爷齐虹之间的爱情悲剧,突现出宗璞在特殊年代对青年爱情观的人文关怀。这为宗璞赢得了声誉,也带来了麻烦。《红豆》被打上“毒草”的标签,她无奈搁笔,直到“文革”结束后,才陆续写了《弦上的梦》《三生石》《我是谁》等作品。

  宗璞的许多中短篇小说和散文都写到了“文革”。在《1966年春夏之交的某一天》中写到很多知识分子被批斗、被迫自杀,对这些人的遭遇,宗璞无疑是同情的,但她自己是坚强的——她不仅在被批斗和羞辱的巨大痛苦里,选择了坚强地“活下去”,而且还对那个时代发出了尖锐的质疑:“而这一切,是在革命的口号下进行的。这世界,以后还不知怎样地荒谬,怎样地灭绝人性!”

  有一部作品,对于宗璞来说,这就是她的长篇小说《野葫芦引》。“七七事变”后,一大批教授、学者在战火硝烟中跋山涉水,把西南边陲造就成为保存中华民族文化命脉的“圣地”。宗璞随父亲冯友兰南迁,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当时西南联大毕业学生从军者有800余人,宗璞目睹了青年学生的爱国行动,认为“如果不写上这一笔,就是不完整的”。滇西战役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一次重要战役,十分辉煌,长时间被埋没,被歪曲。抗日老兵被审查,流离失所,翻译官被怀疑是特务,他们徽章上的号码被说成是特务编号。“把这段历史从尘封中磨洗出来”被宗璞视作自己的责任。小说包括《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四卷。

  一方面,宗璞通过规模恢宏的小说叙事来写抗日战争,写我们民族的深哀巨痛;一方面宗璞热情讴歌中国知识分子毁家纾难,先公后私的爱国情怀。这样一部作品,没有出现在充满豪情的男儿笔下,倒是宗璞写出来了,令人惊叹。作家王蒙曾评价《野葫芦引》:“喷发着一种英武,一种凛然正气,一种与病弱之躯成为对比的强大与开阔。”

  在文坛上,宗璞是一面以自我生命守护中国文学真火的旗帜。近30年,她在病中笔耕不辍,以至真至纯的文学结晶为时代立言。从写《东藏记》开始,宗璞的视网膜脱落,头晕频频发作,半边身子麻痹,只能在助手的帮助下口述成文,7年才写完。《南渡记》写完,父亲去世了;《东藏记》写完,先生去世了。经历了更多死别,又经历了一些大事件,对人生的看法更沉重了一些,对小说结局的设计也更现实,更富于悲剧色彩。宗璞写得很苦,实在很不潇洒。但她“即使写得泪流满面,内心总有一种创造的快乐。

  宗璞最大的困难是写战争。她经历过战争的灾难,却没有亲身打过仗。她害怕凭借材料只会写成一般的报道。困惑之余,书中澹台玮、孟灵己年轻的身影给予宗璞极大的启发。用人物统领材料,将材料化解,再抟、再炼、再调和,就会产生新东西。宗璞诚心诚意地烘托书中人物,用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烛照全书,一切就会活起来了。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①宗璞的哥哥冯钟辽于1943年志愿参加中国远征军,任翻译官,那年他19岁。随着战事的推移,他用双脚从宝山走到畹町。宗璞对这段历史有一种亲切感。

  ②在宗璞的作品里,除了体现出冯友兰先生屡屡讲到的张载(张横渠)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担当精神,还表现出对大地、对自然、对人、对物甚至一只鸟、一只猫的那种大爱。

  (李建军《宗璞:一位尽力发光的作家》)

  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抗日战争爆发后,知识分子南迁的历史、西南联大的故事,包括长时间被淹没、误解的滇西战役等被宗璞写出来了,令人惊叹。

  B. 宗璞在创作《野葫芦引》时遭遇到病痛的折磨、经历了亲人的离世,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宗璞的内心一直是沉痛的。

  C. 面对把战争写成一般报道的忧虑,宗璞采用人物统领材料的方法,展示在战争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使写作富有新意。

  D. 宗璞在病痛中坚持写作,以至真至纯的文学结晶为时代立言,用自我生命守护着中国文学真火的旗帜,令人钦佩、赞美。

  5. 为什么说《野葫芦引》对于宗璞来说,是“不得不写”的作品?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 宗璞的作品体现着“大爱”和“担当”,二者有何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

  4. B

  5. ①书写读书人的爱国行动,完善抗战文学。②还原滇西战役真实状况,为抗战老兵正名。③亲人参加远征军的历程,让她对那段历史感到亲切。

  6. 关系:大爱是担当的基础,为担当提供动力;担当用以表现、实现大爱。

  表现:①在宗撲的作品里,体现出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替万世开太平”的担当精神,以及与人对物的大爱。②关心青年人的成长,创作《红豆》,在特殊年代对青年爱情观加以引导。③“文革”中对知识分子遭受迫害给予同情,创作作品表达对“文革”的忧思。④感动于师生的爱国行动和滇西战役的辉煌,创作《野葫芦引》,谱写中国学人的抗战史诗。

  【解析】

  4. 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比如本题中,“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B项,“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宗璞的内心一直是沉痛的”于文无据,文章倒数第二段说“……父亲去世了;《东藏记》写完,先生去世了。经历了更多死别,又经历了一些大事件,……宗璞写得很苦,实在很不潇洒。但她‘即使写得泪流满面,内心总有一种创造的快乐’”,选项忽略了“内心总有一种创造的快乐”这一句。

  5.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为什么说《野葫芦引》对于宗璞来说,是‘不得不写‘的作品?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答题区间,即文章的第五段及相关链接①,然后从中筛选信息。如“当时西南联大毕业学生从军者有800余人,宗璞目睹了青年学生的爱国行动,认为‘如果不写上这一笔,就是不完整的’”“滇西战役……长时间被埋没、被歪曲。抗日老兵被审查,流离失所,翻译官被怀疑是特务……”“哥哥冯钟辽于1943年志愿参加中国远征军……有一种亲切感”,据此归纳总结即可得出答案。

  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宗璞的作品体现着‘大爱’和‘担当’,二者有何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具体说明”。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传主形象的把握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白“大爱”和“担当”的含义与关系。“大爱”是宽广博大的爱,是施予众人的爱;“担当”是承担、担负责任。有了大爱才会勇于担当,而担当正是大爱的表现。然后从文中找出宗璞的作品中体现对众人的爱,以及勇于承担责任的部分,归纳总结得出答案。如“1957年……凸显出宗璞在特殊年代对青年爱情观的人文关怀”“在《1966年夏秋之交的某一天》……而且还对那个时代发出了尖锐的质疑”“宗璞随父亲冯友兰南迁……认为‘如果不写上这一笔,就是不完整的’”及相关链接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