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雪雕》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永远的雪雕
余显斌
①哈巴雪山高耸着,罩着茫茫的雾气。雪花大如掌,从灰沉沉的天空一片片落下来,落在身上,落在雪地上。向远处望去,白皑皑的雪色无边无际,一直蔓延向远方。一条曲曲折折的路向高处蜿蜒着,盘旋着,被落雪遮盖了,隐隐约约的,如一条墨线画在宣纸上。
②雪地上滚动着一个黑点,走走停停走走停停的,就是他。
③他脸色灰白消瘦,衣服破烂,可是,衣领上红色的领章和帽子上的五角星却如火苗,在雪地里一闪一闪的。
④他张大着嘴,脚步踉跄,呼吸十分艰难。
⑤他是收容队的队长,也掉队了。可是,他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沿路走着,仍在寻找着倒下的战友,试图发现活着的战士。
⑥可是,没有。
⑦沿途冻死的战士很多,都被落雪覆盖着,成了一个个雪雕。他们的容貌,他们的表情看不清楚了,可最后的姿势仍然保持着:有的几个人靠在一起坐着,想要相互取暖;有的一个人独坐着,抱着枪,望着远方;有的靠着岩石,和岩石成为一个整体……他们都将生命定格在最后一刻,定格在呼吸停止的那一刻。他们死时,始终都面朝着同一个方向,朝着翻越雪山的方向,朝向部队前进的方向。
⑧每次见到这些停止呼吸的战友,面对着这些雪雕,他都会站立,静静立在那儿,面对他们,庄重地敬一个军礼。他已经十分疲倦了,可是,他觉得自己必须这样做,这样做了,心里才好受一点儿。
⑨雪继续飞舞着,漫天漫地,如鹅毛如棉团,落在地上噗噗地响着。
⑩他在飞雪中继续走着,脚步越来越无力。他甚至怀疑,自己很可能不久也会倒下,成为雪雕中的一个,和那些战友一样,成为哈巴雪山的一部分,永远地长眠在这儿,长眠在异乡的土地上。
雪山寂寂,没有人声。
大部队已经走远了,收容队的其他同志,也在他的命令下走了。
走上雪山不久,他的疟疾又犯了,时冷时热的,浑身没有一点儿力气,脚步踩在地上,如踩在棉团上一样。终于,他走不动了,坐在那儿,浑身瑟瑟颤抖着,将战士们聚拢来,命令他们,带着伤员先走,别管自己。
战友们不从,一个个红了眼眶,低着头,站在飞雪中。
他生气了,告诉大家,前面还有掉队战友需要援助,耽搁不得,必须马上走,这是任务,这是命令。
战士们无奈,最终一个个流着泪走了,慢慢走成雪地上的一溜黑点,走出他的视线,走向蒙蒙的雾中。那一刻,他也忍不住热泪盈眶。
他舍不得离开他们,可又不得不离开他们。在这样的雪地上,在这样滴水成冰的环境中,战友们都已经耗尽体力,精疲力竭了,还要带着受伤的战士,就更不容易了,他不能再连累他们。
他稍微恢复了一点力气,就慢慢站起来,沿着战友们走过的脚印向前走去。他想,只要有一口气在,自己就不能停下来,就必须一直走下去。
走到一处山垭口的时候,他再次站住,面对着一尊雪雕,一个战士的雪雕。对方的外貌和样子,同其他烈士的一样,也已经看不清了,被白雪覆盖了,盖上了厚厚的一层。可是,烈士的姿势仍很清楚,是坐着的,背靠着山岩,已经被冰雪焊在了岩石上,成了岩石的一部分。烈士左手抚在腿上,右手却高高地举起来,举在风雪中,直直的。右手的拳头紧紧攥着,在风雪中,也看得清清楚楚的。
他想,烈士死前攥着拳头究竟想干什么?是呼喊口号?是鼓励战友?还是指示前进的方向?
带着疑惑不解,他慢慢地走过去,慢慢地伸手掰开烈士的手。烈士的掌心里,赫然出现几个银角子,还有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我是沅陵人,名叫刘山,这是我的党费,请代缴。”
他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汹涌而出。
他拿了银角子,还有纸条,站在那儿,庄重地对着烈士行了一个礼,然后转身走了,一直走向狂舞的飞雪中,走向蒙蒙的云雾中。
多年后,已经成为将军的他,每次交党费的时候,都是双份:一份是他的,一份是刘山的。他说,他有双重身份,一个是他,一个是沅陵的刘山。
(摘编自《2019中国年度微型小说》,有删改)
13.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③段通过肖像描写,既点出了人物所处的困境,又交代了“他”的红军身份。
B. 文中两处画线句描写“他”流泪,分别表达了“他”内心的悲凉和对烈士的崇敬之情。
C. 小说用第三人称叙事,笔调客观冷静,这样的叙述角度使故事真实可信且更亲切自然。
D. 小说以“他”掉队仍在寻找活着的战友为开端,以“他”发现烈士攥在手心里的东西为结局。
14. 请结合全文概括小说中“他”的形象特点。
15. 请分析第①段景物描写是如何突出环境的险恶的。
16. 小说标题“永远的雪雕”有何妙处?
【答案】
13. A
14. ①忠于职守;②甘于牺牲;③意志坚强;④信念坚定。
15. ①从视觉角度写远望雪山,雪山高耸的样子,突出雪山之高,难以翻越。
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雪花大如掌”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雪纷纷的场景,突出雪之大,写出了天气的恶劣。(此处答夸张也可给分)
③运用叠词“曲曲折折”“隐隐约约”写出了山路蜿蜒盘旋、被雪覆盖的景象,突出行走艰难。
16. “永远的雪雕”表层意义指牺牲在翻越雪山路上的红军战士,深层意义指红军战士甘于牺牲的精神和信仰长存,表达了作者对烈士的牺牲精神和坚定的革命信念的崇敬和颂扬。激发读者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
B.有误,“表达了‘他’内心的悲凉”错误,根据原文第?段“那一刻,他也忍不住热泪盈眶”和第⑦段“他舍不得离开他们……他不能再连累他们”可知,第一处画线句表达的是不舍与无奈等复杂的心情;
C.有误,“更亲切自然”错误,这是第一人称叙事的作用;
D.有误,“以‘他’发现烈士攥在手心里的东西为结局”错误,这是小说的高潮部分,并不是结局;
故选A。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根据第⑤段“他是收容队的队长,也掉队了。可是,他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沿路走着,仍在寻找着倒下的战友,试图发现活着的战士”可知他忠于职守;根据第⑩段“他在飞雪中继续走着,脚步越来越无力……长眠在异乡的土地上”和第?段“终于,他走不动了……别管自己”可知他甘于牺牲;根据第?段“他想,只要有一口气在,自己就不能停下来,就必须一直走下去”可知,他意志坚强、信念坚定。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如何突出环境的险恶”可侧重从表达技巧、语言特点等角度分析。第①段写景,主要是对哈巴雪山的雪与路的描写,在写雪时说“雪花大如掌”,这里是比喻,也可说是夸张,雪大突出环境的险恶。“哈巴雪山高耸着,罩着茫茫的雾气”“向远处望去一直蔓延向远方”“一条曲曲折折的路向高处蜿蜓着,盘旋着”从远望的视角表现哈巴雪山之高、之险。“曲曲折折”表现了山路的难行,“隐隐约约”表现了雪之大、之广,这些词语都表现了哈巴雪山环境的险恶。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就本题而言,“永远的雪雕”意蕴丰富,一方面指永远牺牲在翻越雪山路上的红军战士;另一方面指这种甘于牺牲的精神和坚定的信仰长存。深化了文章的主旨,通过对这些烈士被冻死后成为雪雕的各种姿态的刻画,表达了作者对烈士的牺牲精神和坚定革命信念的崇敬和颂扬。标题为“永远的雪雕”,但文中并没有完整出现这五个字,从而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关于“永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