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1911年-1942年),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 。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代表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马伯乐等。
《生死场》是作家萧红于1934年创作的中篇小说,《生死场》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前后,哈尔滨近郊的一个偏僻村庄发生的恩恩怨怨以及村民抗日的故事。小说真实地反映了旧社会农民的悲惨遭遇,以血淋淋的现实,无情地揭露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现了东北农民的觉醒与抗争,赞扬了东北人民誓死不当亡国奴,坚决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
萧红小说《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长篇小说。作者用舒展自如的巡视式艺术手法,以情感的起伏为脉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呼兰河畔的乡镇作传,为这个乡镇的风土人情,为各种各样人的生与死、欢乐与悲哀作传”。全书七章可各自独立又浑然一体,尾声余响不绝。萧红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 “回忆式”的巅峰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她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种“孤寂与苦闷”的情怀,其实也可以从这一角度予以理解。
萧红创作的中篇小说《小城三月》是萧红的最后一部作品。《小城三月》写一个少女在春天的心事,温润的笔调载满了对幸福不为人知的期待。作品描述了一个十九岁的美丽的翠姨默默地爱着大哥,憧憬着一份在那个封建世俗的时代不可能的爱情,依旧小城三月,只有大哥对翠姨的怀想……
《马伯乐》是中国现代女作家萧红后期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马伯乐》描写了抗战初期国统区的混乱和狼狈,刻画了马伯乐等在国难当头的时刻惊慌失措纷纷逃跑的投降主义者的嘴脸。在当时给世人一个警醒,也给历史留下了一幅难得的战乱世俗图。该作品揭露了中国抗战现实中“一方面庄严,另一方面却荒淫无耻”的状况。
萧红《致萧军》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写给萧军的书信集。1932年,萧红结识萧军并开始共同生活。1936年7月,因与萧军在感情上出现裂痕,为了求得解脱、缓解矛盾,萧红只身东渡日本。1938年两人彻底分手。本书多是萧红在日本给萧军写的信。萧军(1907-1988),原名刘鸿霖。笔名除萧军外,还有酡颜三郎、田军等。1934年10月创作了著名的《八月的乡村》。《八月的乡村》的出版不但显示了抗日文学的实绩,也奠定了萧军在文坛上的地位。从此,他与萧红成为“东北作家群”的著名代表。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主要对鲁迅先生的生活进行了记述。通过在生活中对鲁迅先生的观察,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体现了鲁迅先生的随和豁达的性格和对亲友的深情厚谊。
萧红散文随笔《家族以外的人》,有文学家说这是一篇优秀的散文,又有人说是小说。谁是家族以外的人?除了有二伯以外,恐怕还有文中的我,还有厨夫杨安。家意味着什么?温暖。家以外的人意味着什么?凄苦。一个带给人深思的故事。
著名的现代女作家萧红《散文集》,萧红的散文中,有许多是具有自叙传性质的。这本集子中的一些散文在陆续发表时就反响热烈,后经鲁迅推荐,收进了巴金主编的《文学丛书》中。萧红的散文创作也有很高的成就。她的散文凄切忧婉,在情感浓度和抒写张力上都较深刻强烈,刻画人物注重心理深层的挖掘,文字优美。
著名女作家萧红的散文体短篇小说《后花园》,讲述的是旧社会下层贫苦民众的死寂生活,他们对自由,对爱情、亲情、友情的渴望,他们最深最真的人性被扭曲了,但是他们依旧活着,哪怕是平静地活着。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希望,一种勇气。在萧红的创作中,"后花园"这一空间意象随处可见,这一空间意象带给萧红的不仅是童年的快乐,更多的是对"家"的渴望,而"后花园"在地理上的边缘位置也决定了萧红"边缘化"的写作姿态。
著名女作家萧红的诗歌作品《萧红诗集》,收录萧红诗12首。可纪念的枫叶、偶然想起、静、栽花、公园、春曲、苦杯、沙粒、拜墓、一粒土泥、幻觉、八月天。
萧红《短篇小说集》,收录,短篇小说33篇,其中《牛车上》为其代表作。包含:北中国、出嫁、汾河的圆月、孩子的讲演、红玻璃的故事、的果园、患难中、黄河、看风筝、旷野的呼喊、离去、莲花池、两个青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