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教学反思

2023-05-16 18:21:26

教学反思一

  《江南》是一首采莲歌,语言简洁明快,意境优美隽永,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全诗前两行描写了江南水乡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使采莲人不禁发出热烈的赞叹。诗歌主要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述,来表达人们采莲时的愉快心情。连用了5个叠词。手法独特,不仅不会让人感到重复,还使得全诗节奏变得轻松愉悦,更能表现鱼的灵动和采莲人的快乐。教学重点为认识“江 ”“南”等9个生字和三点水、草字头两个偏旁;会写“可”“东”等3个生字和竖钩、竖弯两个笔画;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结合插图,了解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感受江南的美丽。上完课后,教学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的教学思路是先引导学生识字、写字。引导学生读准“江、东”的后鼻音和“南、莲”的前鼻音。识记字形和理解字义,采用组内合作学习,集思广益,班内反馈识字方法。本课三个生字教学,先复习巩固之前所学的笔画、竖弯钩,让学生对比发现它们与竖、竖弯的差别,教师范写过程中边写边强调新笔画的特点,学生练写,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因此学生字写得规范认真。

  2.朗读指导。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古诗,学生借助拼音拼读,允许学生以较慢的速度朗读,在读正确的基础上,教师播放范读,学生跟读,同桌对读,组内赛读等形式,通过文字想象画面,体会诗歌的情趣,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诗的方位名词是学生出错较多的,因此,引导学生用手势表示这四种不同的方位,感受鱼儿在水中嬉戏时的情趣。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不知不觉就背诵下来了。

  3.理解运用。诗歌描绘的是盛夏时节荷塘莲叶如盘、莲花绽放,鱼儿嬉戏,姑娘采莲的江南风光,为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播放江南风光的图片、视频,帮助学生入境。发挥想象既认识了方位词还感受到鱼儿欢快嬉戏的情境。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通过想象、配乐朗读等形式,感受江南美景。

  三、不足之处

  虽然说,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但是反观整节课堂,在教学实践中还是有一些遗憾:

  1.本课认识了9个生字和三点水、草字头两个偏旁;会写“可”“东”等3个生字和竖钩、竖弯两个笔画;但在教学中没有拓展组词说句的练习,可能失去了积累的机会还需补充。

  2.对学生的个性理解不够充分,还有些越俎代庖的嫌疑。对汉乐府的了解是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了解,还是按老师的答案给予去落实?自己也在反思:是否在情感方面也有灌输的嫌疑呢?说白了,在课堂上并不足够大气,有时候拘泥于小空间。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调控,教师的教学一定程度上还是框架着学生。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针对学生差异,分层布置作业,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字词、读课文上多下功夫。首先让学生认识九个生字,读准字音,提前做生字开花,了解会写字笔画,能组词两个,用词语说一句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网上查询汉乐府诗歌的特点以及其他描写江南美景的诗歌,拓展所学,不局限于课本。

教学反思二

  《江南》是一首古诗,选自《汉乐府》,此诗为《相和歌辞·相和曲》之一,原见《宋书·乐志》,算得上是采莲诗的鼻祖,主要写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前两行直接介绍了江南水乡是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是写鱼儿在莲叶下游水嬉戏的情景。此诗最初为汉代民歌,整首诗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诗中大量运用重复的句式和字眼,非常适合儿童阅读和吟唱。

  教学效果:在课堂的整体设计上,我力图通过创设各种诗意的情境,让孩子能够沉浸在古诗词的世界里,沉浸在语言文字的美丽中,在达成识字写字目标的基础上,心灵更加的清澈,朗读能力和审美情趣也能得到一定培养,从小就受到文字、诗词的熏陶。如在课堂的开头我以听诗猜花游戏导入,引出本课,在出示课题后我又引领学生配乐欣赏江南美景,让孩子们在愉悦、陶醉的心境中走进本课。还有课中听采莲姑娘的动听歌唱,再到结尾学生简单清浅的和我一起打着拍子读诗的环节,都是基于这一整体意图的设计。我希望我的语文教学关注的不仅仅是孩子学到了多少知识,更应该看到孩子的本真本我、孩子的心灵成长、孩子的生命质量,我觉得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语文,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且,我想这样的课堂也和我们现在所倡导和学习的高效课堂是相契合的。因为只有生命活力催生的效率,才是课堂真正的高效率。我想构建真正的高效课堂不是追求创新,而是回归——回归孩子生命的本真,以人为本,回归课堂的本真——把它还给学生。

  成功之处:课上我所创设的情境,出示的小组自学提示,是在为孩子们提供必要的引导和帮助,因为毕竟他们还是小学低年段的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在培养之中,只能说是刚刚开始,这个阶段需要培养和等待,所以这个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案只能先放在我的心里。但是,我也知道不论多么小的孩子,他们都有自主做事的愿望,太多的帮助就是束缚,所以我放手让他们合作自学生字,自己找识字方法,提出自己的质疑,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词,给他们相对自由的空间和时间。我还通过打拍子读、想象、演一演、吟唱、比赛等多样的学习方式来帮助孩子理解、再现、创造诗歌的意境,引导孩子们进行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让孩子们在充分地展现自我、释放自我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高效、健康、快乐地学习。

  不足之处:有几处觉得还有待加强。一是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有提示,但是一年级的孩子自控和组织能力还不强,这样的自学如果刚开始没有落实到位,很容易流于形式,而且我们的确也是刚刚开始学习生字,所以还有待教师深入地指导和监督。第二,入学儿童的课堂常规,本节前25分钟左右还可以,后面就有些躁动,所以这也是我工作的方向,毕竟没有课堂纪律、良好学习习惯的保证,高效课堂是无法实现的。

  改进措施:让孩子们继续搜集背诵有关江南的美景的古诗,和父母进行的实践活动,都是力求使本节课的效率最大化,效益最优化。我希望在我的课堂上也许我没有让孩子们狂欢,但是至少他们的每一次微笑都是会心的、灿烂的。

教学反思三

  成功之处:

  “读”让文本教学变成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动态”课程。

  “教材只是教学的工具”的新理念,在本课的教学中得以彰显。《江南》是一首趣味性很强的古诗,再加上配有插图。教学中弃以往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让“读”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因诗中大量运用重复的句式和字眼,非常适合儿童阅读和吟唱,如果把生字抽出来,整首诗的韵律就会被破坏,不利于目标的达成,所以在识字环节我采用的是随文朗读中识字,在语境中识字,借插图识字,解词,让一个个汉字“动”起来,“活”起来,再按结构“以一带面”的分类指导按笔顺描红、书写,掌握书写规律,突出重难点。在品味诗意时,借插图对“东西南北”和五个“戏”字的理解,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把隐藏于诗句中的画面读“活”了。所以无论是读文字,还是写汉字,呈现于学生面前的都是活生生的“生命体”,读与写的良好习惯于无声中得以培养。

  不足之处:

  一年级的孩子控制能力和组织能力还不强,需要老师的教学策略呈多元化状态,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最欠缺的恰恰就是这一点,本节前二十五分钟左右还可以,后面就有些躁动,只是单一的使用激励性评价,效果也不显著,掌握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成为我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