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一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且又互相联系,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个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都能顾全大局。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训练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流程,切实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现总结如下:
1、揭题设疑 。
明代人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本文时我直接板书课题后设疑:看到课题,你会有怎样的疑问呢?学生的思考立刻活跃起来:将是谁?相是谁?为什么不和?为什么又和好了呢?他们的故事会给我们怎样的启发呢?一个个问题直指主旨。学生在一声声的质疑中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阅读兴趣也进一步被激发。接下来,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比一比看谁找得快,找得准。在班内交流之后,我相机板书,并引导学生将两个历史名人的名字牢牢记在心间。
2、列小标题,感受故事内涵。
本文用了三个典型事例来展示人物的品质,请同学们再次走进文本,抓住关键的事物或地点或故事情节用列小标题的形式来展示。学生在读中标画,取舍,斟酌,最后大部分孩子归纳为:完璧归赵 (重要的事物)、 渑池之会(主要地点)、负荆请罪(重要事件)。他们的理由很充分,我为他们的高度概括能力点赞。这一环节,意在引导孩子们如何把长文读短,那就是抓住主要人物、地点、事件,简单条理叙述,这样也便于复述。紧接着让他们再说一说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整篇文章的脉络也变得越来越清晰,三个故事呈现的结果也越来越明朗了,人物的精神品质也越来越走进学生内心,可谓是一石三鸟!
3、课本剧再现,感悟历史名人的精神品质。
“负荆请罪”正应了中国人以完美结局收场的思想观念,让我们熟读最后一个故事,分角色演一演。一听要演课本剧,学生们个个精神抖擞,有的当起了小导演,有的快速进入角色,有的开始设计场景并安排道具。表演开始了,小演员们像模像样,演得惟妙惟肖,不时传来阵阵掌声。在课本剧中,孩子们享受着塑造人物形象的快乐,也感受着故事中人物品质带给自己的震撼!相信俩人的顾全大局,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廉颇的知错就改一定扎根他们心中,编者的意图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二、成功之处
教学本文最大的收获是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思维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整堂课条理有序,不拖泥带水,一步一个台阶。通过问、写、演三个环节既了解了故事的关系,还体悟到人物的品质,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不足之处
学生虽然参与度高,但是前面两个小故事处理太少;学生读书时间也少。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驻足前两个故事:引导学生去感受蔺相如面对秦王时的据理力争、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优秀品质,然后和对廉颇的态度对比阅读,来深化对蔺相如人物的理解!
教学反思二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文章篇幅虽长但巧妙地运用过渡句来承上启下,使得整篇文章脉络清晰,指向明确。文中着力描绘了人物的言行,人物个性鲜明。让学生感受到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叙述全文。三个故事之间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从而告诫人们“以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本课时,我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以课题为抓手,巧妙设置问题,引入新课。我设计的题目是:课题中的“将”是谁?“相”又是谁?“和”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下面请大家带着这几个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朗读课文并找一找答案吧。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被调动了起来,快速地投入到了新课的学习之中。
二、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我的第二环节就是让学生边读边想理清课文的思路。在文本中出现了“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缚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等句子。所以我要学生在用心读课文的基础上小组合作,给每一部分归纳一个小标题。在学生完成这一环节之后,我又提出问题:“你读懂了什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我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理清课文写作思路,为接下来的研读赏析,体验情感作好铺垫。
三、学习本文的一个重点是体会人物的品质。这是我要设计的第三个环节。要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边读边思考:廉颇和蔺相如分别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们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在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老师进行巡视。我发现有的学生采用的是抓住其中的一个小故事来体会人物的特点。如:王鹏同学通过“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体会到了蔺相如足智多谋和不畏强暴的特点。李欣同学通过“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体会到了廉颇的知错就改的特点。赵宇同学通过“渑池相会”这个小故事感悟到了“和为贵”的道理——她说,秦王之所以这么听话是因为廉颇和蔺相如非常的团结。
我觉得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如果能够让学生从这三个小故事中各自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在小组内演一演会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接受思想教育。
因此如果我再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会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小组内根据课文的内容设计一个课本剧来演一演。通过表演,让孩子们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深处,体会他们的思想情感,触摸他们的崇高品质。
教学反思三
1.《将相和》这篇文章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故事不是难点,结合课文实际,我确定了廉颇和蔺相如由“不和”到“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原因为学习的重点。难点定为理解三个小故事各自的起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因果关系。教学的时候,我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快速默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学习,学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点: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这一节分析课,我抓住教学的重、难点作为突破口,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给予鼓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足之处:分析较多,读得太少,淡化了语文的感悟,出现了忽略语言学习的倾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做好自己的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