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一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教学的难点:理解五、六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2.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是很讲究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3.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的精神。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把这一课真正上成读书课,通过反复感情朗读,读出诗的意境,读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课堂教学时,我始终抓住朗读为主线,让学生朗读,从读中去感悟红军战士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读中,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这首词所呈现的画面:腾跃五岭、飞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并结合学生所收集的资料,让学生来说一说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还遇到了哪些困难,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
三、不足之处
由于受能力限制,我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把握还尚有偏颇,在教学中留下了很多遗憾,如教师的指导还是过多,放手的力度还不够等等,这些都有待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有所改变,有所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着重从学生学情考虑,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多交流自己掌握的资料,在交流中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感悟课文内容。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征,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接着初读全诗,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感情。然后细读全诗,理解每句诗的意思,深刻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难”以及红军战士的“不怕难”,不仅仅就字就词孤立地分析讲解。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句,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最后拓展延伸,读读所收集到的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教学反思二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将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想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教学效果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自己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值得继续坚持:
1.先声夺人,帮助学生“酝酿”感情。我在上课之前和学生进行了谈话,看似随意,其实是为下面的理解文章所服务的。上课伊始,我出示一组数字,让学生说一说——“你了解这组数字吗?”让学生感受到长征所经历的重重艰难,其实就是为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理解诗意、领悟诗所要表达的情意作了很好的情感铺垫。接着,我利用多媒体把长征路线展示出来,紧紧抓住了学生的视觉形成了强烈的情感碰撞。为学生很好地创设了一个学习《长征》的情境。我此举旨在“酝酿”情感。“酝酿”情感是我们打造有效课堂至关重要的环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声夺人,构建起情感的基石。
2.课前准备充分,图片资料丰富。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我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诗歌内容。再现红军长征中的一些重要战役。如: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爬雪山等。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长征的一些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利用资料巧解难点。我通过资料,巧妙地将学生陌生的时代背景、七律的特点、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长征的路线等情况穿插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诗的理解减缓坡度,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年代,走进二万五千里长征漫漫征程……
4.在教学中,我力求先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困难的大,大到让常人难以想象,万分惧怕,再突出红军的不怕和无畏,从而体会到红军将士的乐观。我们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朗读则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户,它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蕴藏情感的最佳途径。对诗词的教学,读更是少不了的。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现在把成功的几方面总结如下:
1.我带领学生始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理解、感悟,通过情感的相互引发,心灵的相互交融,语言在交流中凸现,情感在交流中升华。尤其是最后饱含深情的配乐朗诵,让学生积蓄在胸中的情感得以宣泄,加以升华。
2.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激发情感。在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时,我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感悟,不孤立地讲解词句,使学生与本课诗情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三、不足之处
本课中,虽然创设了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但是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毕竟人生阅历少,读诗时虽有感情,但是却还是少了一些韵味,没有办法读出诗中的磅礴的气势。
四、改进措施
如果重上这节课的话,我会在之前成功的基础上,多阐述一些毛主席的事例,让学生通过了解诗人的生活环境,感受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感受到诗人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教学反思三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是比较清晰,从读准字音、读通古诗、读懂古诗,再到深入地理解诗歌,条理非常清楚,在理解诗歌时,能用一个主问题来统领整篇文章的教学。紧紧扣住“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难”这条主线展开教学,层层深入,使学生心灵受到熏陶感染,体会到长征的艰难,领会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但是,在朗读指导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由于自身朗读的水平不够好,因此指导朗读显得苍白无力。经过仔细地反思,我觉得我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做得不够好。
一、回环复读使用的时机要恰当。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为统领,每个环节教学之后,都会回到这句话的朗读中。理想的设计意图是希望学生能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朗读中,逐渐提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这句话的理解也能逐渐深入,读出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但是,由于我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细致、到位,而且学生也缺乏深入的感悟,所以在一遍又一遍的回环朗读中,学生的语调是单一的,在同一层面上的,让人觉得没有层次感,枯燥乏味。教学时,我让学生深入学习诗中的比喻句。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让学生说说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通过讨论,学生均明白了这个诗句突出了五岭、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说明红军藐视困难,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二、要善于用教师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在一堂课中,如果教师始终是情绪激昂的,那么学生自然也会受到感染,而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之中。这节课中,我觉得我还没有完全地融入文本之中,从而导致学生也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三、有些细节的处理不够完善。
在长征路线图的使用时机上,也可以有更好选择。我用长征路线图作为学生了解长征的工具,如果能把这一工具与理解“万水千山”结合起来,在理解“万水千山”时让学生去对照长征的路线图,算一算跨越11个省到底需要走多远的路,将长征路程数据进行折算,让学生感受路程的遥远。学生一定能够了解得更深刻,一定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回味着这节课,或许我的教学设计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或许我的语言引领不能直达学生的心灵,或许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遗憾,但是,我还是觉得欣慰,因为在这过程中,我已经收获了许多,勇于尝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我想如果以后有机会再上这一课,我一定会修改一些环节,努力压缩,让精华凝缩在四十分钟里,使这首诗的教学一气呵成,呈现出更加完美的姿态。向着这个目标,我会不断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