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文言文意思
“肉”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肉”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ròu

“肉”字的古汉语解释

ròu

1.名词 人体及动物的肌肉。《廉颇蔺相如列传》:“君不如袒伏斧质请罪。”

2.名词 蔬果除去皮核外的可食部分。《荔枝图序》:“瓤莹白如冰雪。”

3.形容词 声音丰满悦耳。《礼记·乐记》:“使其曲直、繁瘠、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

【肉袒】脱去上衣,露出肢体,以示降服或谢罪。

“肉”国语辞典解释

ròu

名词
1.動物體中包住骨骼的柔韌物質。例: 「肌肉」「雞肉」「豬肉」「牛肉」

2.身體。與「精神」 相對。例: 「靈肉一致」「肉體」

3.蔬果除去皮核的部分。例: 「果肉」《文選.蔡邕.為陳留太守上孝子狀》「舅偃哀其嬴劣,嚼棗肉以哺之,未見食。」 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二四.雜志一》「閩中荔枝,核有小如丁香者,多肉而甘。」

4.二一四部首之一。

形容词
柔軟不脆。例: 「這西瓜瓤兒太肉。」


副词
行動遲緩。例: 「肉得慌」「做事真肉」

(一)之又音。

“肉”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如六切集韻韻會正韻而六切,𠀤音衄。
說文,象形。本書作𠕎。
易·噬嗑噬乾
禮·孔子閒居觴酒豆
左傳·莊十年食者鄙。
管子·水地篇五藏已具,而後生
心生。五已具,而後發爲九竅。
 又正字通禽鳥謂之飛
揚子·太𤣥經明珠彈于飛,其得不復。
 又𠛬。
史記·孝文帝紀法有𠛬三。
黥劓二,左右趾合一,凡三。
 又芝草名。
抱朴子·僊藥卷五芝者,有石芝,有木芝,有草芝,有芝。
 又視,獸名。見山海經·郭璞註,形如牛肝,有兩目,食之無盡,尋復更生如故。
 又土,生海中。色黑,長五寸,大如小兒臂,有腹,無口耳,多足,可炙食。
本草李時珍曰:此蟲魚之屬,與土精名封同類。
郭璞·江賦石華。
 又本草人頂生瘡,五色,如櫻桃,破則自頂分裂,連皮剝脫至足,名曰人。夏子益奇疾方,常飮牛乳,卽消。
 又釋名,柔也。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如又切,音輮。錢璧之體。
爾雅·釋器倍好謂之璧。
,邊也。好,孔也。
釋文,如字。
 又如授反。
 又錘體爲
前漢·律歷志圜而環之,令之倍好者。
錘之形如環,體爲,孔爲好。
 又肥滿也。
禮·樂記使其曲直繁瘠,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而已矣。
謂肥滿。
寬裕好,順成和動之音作,而民慈愛。
肥也。
釋文𠀤而救反。
 又史記·樂書寬裕好。
好,言音之洪美。
 又集韻儒遇切,音孺。肌也。
 又韻會正韻𠀤而由切,音柔。邊也。
 又正字通音腴。
周禮·地官·大司徒其民豐而庳。劉昌宗讀。

“肉”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象獸肉之形,本義是鳥獸之肉。

詳解: 甲骨文象獸肉之形,從甲骨演變至小篆,「」中或多加一筆,字形漸與「」形相混。本義是鳥獸之肉。《說文》:「肉,胾肉。象形。凡肉之屬皆从肉。」段玉裁注:「肉,大臠也,謂鳥獸之肉。……人曰肌,鳥獸曰肉,此其分別也。」「」是漢字的主要部首之一。

  由於戰國文字「」字與「」字字形相近,不少從「」旁的字都跟從「」旁的字混了起來。「」在隸書、楷書裏,為了避免跟「」相混,所以繁化成「」形。此外「」還有「」的俗體寫法,「」、「」古音相近,因此「」的俗體以「」為聲符。

  甲骨文用作本義,指獸肉。《合集》6507:「乎(呼)取肉。」又用作人名,《合集》21017:「令(命)肉伐。

  戰國竹簡亦用作本義,指獸肉。《上博竹書二.魯邦大旱》簡6:「公剴(豈)不飽杒(粱)飤(食)肉才(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