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文言文意思
“臧”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臧”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zāng/zàng/cáng

“臧”字的古汉语解释

zāng

1.形容词 好;善。《诗经·邺风·雄雉》:“何用不?”

2.名词 男奴隶。《庄子·骈拇》:“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

3.名词 通“赃”。通过不下当的手段获得的财物。《后汉书·陈禅传》:“受纳赂。”

zàng

1.名词 仓库,后作“藏”。

2.名词 内脏。《汉书·王吉传》:“吸新吐故以练。”

3.动词 通“葬”。埋葬。

cáng

动词 通“藏”。收藏;隐藏。《董宣执法》:“文叔为白衣时,亡匿死,吏不敢至门。”

【臧贬】褒贬。

【臧否】⒈善恶;得失。⒉品评好坏。

“臧”国语辞典解释

zāng

形容词
善。《爾雅.釋詁上》「臧,善也。」 《詩經.邶風.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唐.柳宗元〈與呂道州溫論非國語書〉:「輒乃黜其不臧,究世之謬。」


动词
稱許、頌揚。漢.王充《論衡.自紀》「文德不豐,非吾所臧。」 《晉書.卷四十九.阮籍傳》「籍雖不拘禮教,然發言玄遠,口不臧否人物。」


名词
1.奴隸、奴婢。《荀子.禮論》「君子以倍叛之心接臧穀,猶且羞之。」

2.以非法手段取得的財物。通「贓」《漢書.卷九〇.酷吏傳.尹賞傳》「終身廢棄無有赦時,其羞辱甚於貪汙坐臧。」

3.姓。如漢代有臧洪。

“臧”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則郞切集韻韻會正韻兹卽切,𠀤音贓。
爾雅·釋詁,善也。
易·師卦初六,師出以律,否凶。
詩·衞風不忮不求,何用不
,善也。
 又廣韻厚也。
 又揚子·方言荆淮海岱雜齊之閒罵奴曰,罵婢曰獲。
 又姓。
姓苑出東筦魯孝公子僖伯之後。
 又與贜通。吏受賕也。
前漢·尹賞傳貪污坐
 又集韻昨郞切。與藏同。
管子·侈靡篇天子藏珠玉,諸侯藏金石。
前漢·食貨志輕微易
 又韻會正韻𠀤才浪切。與庫藏之藏同。
前漢·食貨志出御府之以贍之。
 又與臟同。
前漢·王吉傳吸新吐故,以練五
 又藝文志有客疾五狂顚病方。
 又善之,亦叶音臟。
詩·小雅未見君子,憂心柄柄。旣見君子,庶幾有。怲音謗。

“臧”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從「」從「」,「」象眼睛,表示以戈刺盲俘虜、犯人的眼睛,使其成為奴僕,本義是奴隸、奴僕。

詳解: 甲骨文從「」從「」,「」象豎目,表示以戈刺傷眼睛(楊樹達、李孝定)。古代戰爭中擒獲的俘虜,往往用戈刺盲他們眼睛,使其淪為奴僕。古書稱戰爭所獲的俘虜為「臧獲」,後泛指奴僕,成為僕人的賤稱。《方言》:「臧,奴婢賤稱也。荊、淮、海、岱、雜齊之間,罵奴曰臧。

  楊樹達認為戰敗者被獲為奴,不敢橫恣,故「」引申有善、好義。《說文》:「臧,善也。从臣,戕聲。𡒥,籒文。」段玉裁注:「凡物善者必隱於内也。」古時「」又用來表示收藏,段玉裁認為是因為凡美善的才德,必蘊藏在內。一說可能戰爭所得的財寶必須「善而藏之」,故「」亦是「」的本字,這一點從《管子》《漢書》《呂氏春秋》,乃至近世出土文獻如雲夢睡虎地秦簡和馬王堆帛書中「」字的用法皆可解藏而可得證。《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簡72背:「臧(藏)於草中」。

  「」字後來進一步發展,主要循著「藏匿」這一意義展開,其中,若轉注之以「」便產生收藏的「」(埋之草下),若注之以「」便得賊贓的「」(匿藏的不法財貨),若從藏累增之以「」便得臟腑的「」(藏之於體內)等,其孳乳浸多,可謂久遠。參見「」,參見「」,參見「」。

  金文改為從「」,「」聲,戰國文字或上承此形。

  甲骨文表示善、好,《合集》3963:「其隹(唯)甲,余臧。」意謂唯有甲日那天,我(商王自稱)會好起來。

  金文疑表示成功,小盂鼎:「卜,有臧」,意謂占卜,得到有功的結果。

  戰國文字以從「」聲從「」或「」之字來表示「」,《上博竹書三.周易》簡7:「初六:帀(師)出以聿(律),不(否)[爿言](臧),凶。」「」表示困厄,「」表示有功。全句意謂初六爻象是出師要有嚴明的紀律,如果紀律不明,則無論出師破敗或有功,都是凶(季旭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