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文言文意思
“臣”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臣(简繁同形)
拼音:chén
“臣”字的古汉语解释
chén
1.名词 俘虏;奴隶。《五蠹》:“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2.名词 官吏;臣属。《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3.动词 称臣;臣服。《赵威后问齐使》:“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家,中不索交诸侯。”
【又】<名使动>使……称臣;臣服。《毛遂自荐》:“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4.名词 官吏百姓对君主的自称。《邹忌讽齐王纳谏》:“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5.名词 秦汉以前在人面前表示谦卑的自称。《信陵君窃符救赵》:“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荆轲刺秦王》:“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臣服】1.以臣礼事君。《尚书·康王之诰》:“今予一二伯父,尚胥暨顾,绥尔先公之臣于先王。”2.称臣降服。陈寿《三国志·蜀书·谯周传》:“自古已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
【臣节】人臣的操守。
【臣虏】1.奴隶。2.奴役。
【臣仆】奴仆。
【臣妾】1.奴隶。《战国策·秦策四》:“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臣,满海内矣。”2.使为奴隶。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今者无故诱致敌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我也。”
“臣”国语辞典解释
chén
名词1.俘虜、奴隸。《書經.費誓》:「臣妾逋逃。」 漢.孔安國.傳:「役人賤者,男曰臣,女曰妾。」 《禮記.少儀》:「臣則左之。」 漢.鄭玄.注:「臣,謂囚俘。」
2.君王時代的官吏。《論語.八佾》:「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禮記.禮運》:「君位危,則大臣倍,小臣竊。」
3.古人對君、父或一般人的自謙之詞。《史記.卷八.高祖本紀》:「高祖奉玉卮,起為太上皇壽曰:『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 《文選.諸葛亮.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4.姓。如漢代有臣綜。
5.二一四部首之一。
动词
1.服從。例: 「臣服」 。《韓非子.五蠹》:「魯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國,境內之民,莫敢不臣。」
2.統率、使之服從而為臣。《左傳.昭公七年》:「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 《戰國策.秦策四》:「兵甲之強,壹毀魏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
“臣”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植鄰切集韻韻會丞眞切,𠀤音辰。事人之稱。說文臣,牽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
白虎通臣者,纏也,勵志自堅固也。
廣韻伏也。仕於公曰臣,任於家曰僕。
易·序卦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
詩·小雅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又前漢·王陵傳陳平謝曰:主臣。
註文穎曰:惶恐之辭,猶今言死罪。晉灼曰:主,擊也。臣,服也。言其擊服。惶恐之辭。
通雅發語敬謝之辭,猶主在上,臣在下,自然敬恐也。
又姓。
奇姓通唐臣悅,著平陳紀。
又韻補叶音禪。
道藏歌躋景西那東,肆覲善因緣。常融無地官,皆是聖皇臣。
“臣”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為「目」豎立之形,象人張大眼睛,怒目而視,中間之睛形特大,突出眶外,是「瞋」的本字(吳秋輝、汪寧生),後假借為奴隸、臣子。詳解: 甲金文為「目」豎立之形,象人張大眼睛,怒目而視,中間之睛形特大,突出眶外,是「瞋」的本字(吳秋輝、汪寧生),「臣」字本義為瞋目直視,後來借指奴隸,又由奴隸引申為侍奉君主的官僚。由於假借義通行而本義漸失,因此另造形聲字「瞋」表示「臣」的本義。參見「瞋」。
甲骨文、金文或於「臣」瞳孔中加點作飾筆。戰國文字或有以中間豎筆貫穿瞳孔,或有於瞳孔上下疊加豎筆,小篆並沒有繼承此形。
甲金文「臣」字指奴隸。如《合集》849正:「州臣㞢(有)逃」,指州地的奴隸逃亡。《書.費誓》:「臣妾逋逃。」孔安國傳:「役人賤者,男曰臣,女曰妾。」令簋:「姜商(賞)令貝十朋,臣十家」,「朋」是貝的單位,全句指姜賞賜了令十朋貝幣、十家奴僕。
又「臣」的詞義從奴隸引申為屈服者,繼而引申為事君的臣僚。因此,「臣」字甲金文亦可指臣僚,如《合集》12:「小臣令眾黍」,指小臣命令群眾耕作。中山王方壺:「述(遂)定君臣之位。」又金文「臣」字可作氏族名或人名。
《說文》:「臣,牽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凡臣之屬皆从臣。」按以「牽」訓「臣」屬聲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