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疢”文言文意思
“疢”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疢(简繁同形)
拼音:chèn
“疢”字的古汉语解释
chèn
1.热病,病。
【引】毛病,缺陷。
【又】灾患,忧患。《后汉书·南匈奴传论》:“其为疢毒,胡可单言!”
2.痛苦。郑思肖《心史总后序》:“我罹大变,心疢骨寒。”
“疢”国语辞典解释
chèn
名词疾病。《詩經.小雅.小弁》:「心之憂矣,疢如疾首。」 晉.左思〈悼離贈妹〉詩二首之二:「其疢伊何,寤寐驚悸。」
“疢”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丑刃切,音疹。說文熱病也。
詩·小雅疢如疾首。
箋疢,猶病也。
禮·樂記疾疢不作,而無妖祥。
又美嗜爲病。
左傳·襄二十三年臧孫曰:美疢不如惡石。石猶生我,疢之美,其毒滋多。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丑忍切,音趁。義同。
俗作疹,別作𤻞𤵜。
“疢”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小篆從「疒」從「火」,本義是煩熱之症。後又泛指疾病。詳解: 金文、小篆從「疒」從「火」,會熱病之意,即是指煩熱之症。「疒」是「疾」的初文,故從「疒」的字與疾病有關。《說文》:「疢,熱病也。从疒从火。」段玉裁注:「其字從火,故知為熱病。」其後泛指疾病。《廣雅》:「疢,病也。」《禮記.樂記》:「民有德而五穀昌,疾疢不作而無妖祥。」意指百姓有德行,就會五穀豐收;沒有疾病,就沒有災異凶兆。《隋書.令孤熙傳》:「其母有疢,熙復遺以藥物。」意指寧猛力的母親有病,令孤熙給予藥物。又以此引申作缺陷。《抱朴子.外篇.博喻》:「小疵不足以損大器,短疢不足以累長才。」意指小瑕疵不足以損害有賢德的人;小疾病不足以連累有優秀才能的人。又解作災患。《孟子.盡心上》:「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恆存乎疢疾。」趙岐解釋「德慧術知」為「德行、智慧、道術、才智」。朱熹《孟子集注》:「疢,猶災患也。」意指人之所以具有德行、智慧、道術、才智,常常在於災禍之中(參楊伯峻《孟子譯注》)。「疢」亦可以指癖好。北宋蘇軾〈屈到嗜芰論〉:「柳子之愛屈到,是疢之美。」意即柳宗元喜愛屈到,是一種奇怪的美。
金文用作人名,十五年相邦春平侯劍:「冶疢執劑。」「冶」是冶鑄作坊的冶吏;「執劑」即負責執掌青銅器材料配比之意;即冶疢負責調配青銅器合金材料的比例。
漢帛書以「疢」為「吙」,解作呼氣。《馬王堆帛書.天下至道談》第50行:「四曰疢(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