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文言文意思
“痕”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痕(简繁同形)
拼音:hén
“痕”字的古汉语解释
hén
名词 伤疤。《胡笳十八拍》:“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
【又】痕迹;事物的迹印。《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痕废】以事涉嫌嶷而罢免。《新唐书·程异传》:“异起痕,能厉己竭节,悉矫革征利旧弊。”
“痕”国语辞典解释
hén
名词1.傷疤。例: 「傷痕」 。漢.蔡琰〈胡笳十八拍〉:「塞上黃蒿兮枝枯葉乾,沙場白骨兮刀痕箭瘢。」 《三國演義》第六八回:「孫權手指其痕,一一問之,周泰具言戰鬥被傷之狀。」
2.事物留下的印跡。例: 「水痕」 、「苔痕」 、「墨痕」 。唐.杜甫〈月夜〉詩: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乾。」 宋.蘇軾〈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
“痕”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戸恩切集韻韻會正韻胡恩切,𠀤音鞎。說文胝瘢也。
玉篇瘢痕也。
趙壹·疾世刺邪賦所好則鑽皮出其毛羽,所惡則洗垢索其瘢痕。
又凡物有迹者皆曰痕,如啼痕,苔痕,水痕,墨痕之類。
又集韻五斤切,音垠。
博雅腫也。
又古恨切,音艮。腫病。
“痕”形意通解
略說: 從「疒」,「艮」聲。本義是傷疤、疤痕,後泛指事物留下的印迹、痕迹。詳解: 從「疒」,「艮」聲。本義是傷疤、疤痕。《說文》:「痕,胝瘢也。从疒,艮聲。」如《三國志.吳書.程黃韓蔣周陳董甘淩徐潘丁傳》:「(孫)權自行酒到泰前,命泰解衣,權手自指其創痕,問以所起。」《通典.邊防九》:「太武真君九年,遣使朝獻,并送幻人,稱能割人喉脈令斷,擊人頭令骨陷,皆血出淋漓,或數升,或盈斗,以草藥內其口中,令嚼咽之,須臾血止,養瘡一月復常,又無痕瘢。」
「痕」又泛指事物留下的印迹、痕迹。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痕,今用為凡物痕迹字。」如《三國志.魏書.武文世王公傳》:「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北宋蘇軾〈滿江紅.懷子由作〉:「衣上舊痕餘苦淚,眉間喜氣添黃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