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烝”文言文意思
“烝”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烝(简繁同形)
拼音:zhēng
“烝”字的古汉语解释
zhēng
1.动词 用火烘烤。《荀子·性恶》:“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
2.动词 用热气蒸。《齐民要术·烝缹法》:“烝令极熟。”
【引】热气盛。杜甫《早秋苦热》:“七月六日苦炎烝。”
3.形容词 众;多。《诗经·大雅·烝民》:“天生烝民。”
4.动词 祭祀,特指冬祭。《礼记·王制》:“尝则不烝。”
“烝”国语辞典解释
zhēng
动词1.火氣上升。《墨子.節用中》:「逮夏,下潤溼上熏烝。」
2.用熱水氣蒸東西。通「蒸」 。例: 「烝魚」 、「烝飯」 。宋.蘇軾〈酒經〉:「吾始取麵而起肥之,和之以薑液,烝之使十裂。」
3.上淫,與長輩婦女姦通。《左傳.桓公十六年》:「衛宣公烝于夷姜。」 《遼史.卷一一二.逆臣傳上.耶律滑哥傳》:「性陰險,初烝其父妾,懼事彰,與剋蕭臺哂等共害其父。」
形容词
眾多。《詩經.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則。」 唐.杜甫〈無家別〉詩: 「人生無家別,何以為烝黎?」
名词
古代冬天的祭祀。《書經.洛誥》:「戊辰,王在新邑,烝祭歲。」 《禮記.王制》:「天子諸侯宗廟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嘗,冬曰烝。」
助词
發語詞,置於句首。《詩經.豳風.東山》:「蜎蜎者蠋,烝在桑野。」
“烝”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煑仍切集韻韻會諸仍切,𠀤音蒸說文火气上行也。詩·大雅烝之浮浮。
疏炊之于甑,爨而烝之。
又爾雅·釋詁君也。
詩·大雅文王烝哉。
又爾雅·釋詁進也。
書·堯典烝烝。乂詩·周頌烝畀祖妣。
又爾雅·釋詁衆也。
書·益稷烝民乃粒。
又書·立政夷微盧烝。
蔡傳烝,或以爲衆,或以爲夷名。
又爾雅·釋言塵也。
註人衆所以生塵埃。
又詩·豳風烝在桑野。
傳烝寘也。
又小雅烝然罩罩。
箋烝,塵也。塵然猶言久如也。
朱傳烝,發語辭。
又詩·魯頌烝烝皇皇。
傳烝烝厚也。
又爾雅·釋訓烝烝作也。
註物興作之貌。
又爾雅·釋天冬祭曰烝。
註進品物也。
書·洛誥烝祭歲。
又禮·月令大飮烝。
疏烝,升也。升此牲體子俎之上。
周語禘郊之事,則有全烝,王公立飫,則有房烝,親戚宴饗,則有殽烝。
又儀禮·特牲饋食禮棗烝栗擇。
註果實之物多皮核,優尊者可烝裹之也。
又揚子·方言烝,婬也。
左傳·桓十六年衞宣公烝于夷姜。
註上淫曰烝。
又韻會通作蒸。
又五音集韻支庱切,蒸上聲。氣上遠貌。
又廣韻集韻𠀤諸應切,音證。
廣韻熱也。
正韻鬱熱。
又集韻氣之上達也。或作蒸。
又叶居𤽈切,音姜。
漢校官𥓓辭翼翼皇慈,惠我黎烝,貽我潘君,平兹溧陽。考證:〔爾雅·釋天冬祭于烝。〕 謹照原文于烝改曰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