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文言文意思
“烈”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烈”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liè

“烈”字的古汉语解释

liè

1.形容词 火势猛。

【引】猛烈;强烈。《赤壁之战》:“火风猛,船往如箭。”《送东阳马生序》:“穷冬风,大雪深数尺。”

2.动词 放火烧;燃烧。《窦娥冤》:“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些纸钱。”

3.名词 功绩;功业。《过秦论》:“奋六世之余,振长策而御宇内。”

4.名词 威力。《秋声赋》:“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

5.形容词 壮烈;刚毅。《谭嗣同》:“呜呼,矣。”

6.形容词 厉害;严重。《病梅馆记》:“文人画士这祸之至此哉。”

【烈士】⒈指重义轻生的刚强之人。⒉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⒊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人。

【死祖】对祖先的敬称。烈,功业显赫。

“烈”国语辞典解释

liè

形容词
1.威猛、強勁。《左傳.昭公二十年》「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 《後漢書.卷七〇.鄭太傳》「以膠固之眾,當解合之埶,猶以烈風掃彼枯葉。」

2.剛直、正義。例: 「烈士」《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聶政傳》「非獨政能也,乃其姊亦烈女也。」

3.嚴厲、嚴酷。《淮南子.齊俗》「曾參之養親也,若事嚴主烈君。」 漢.高誘.注:「烈,酷也。」

4.光明、顯赫。《詩經.周頌.雝》「既右烈考,亦右文母。」 《國語.晉語九》「君有烈名,臣無叛質。」 三國吳.韋昭.注:「烈,明也。」

5.味道或成分很濃、很重。例: 「烈酒」 。唐.沈亞之〈夢遊仙賦〉:「襲烈蕙之芳風,送麗音於遼耳。」

名词
1.功業。《孟子.公孫丑上》「行乎國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

2.為正義而犧牲性命的人。例: 「革命先烈」

3.毒、禍害。《漢書.卷五八.公孫弘傳》「若湯之旱,則桀之餘烈也。」

4.姓。如秦代有烈裔。

动词
燃燒。《孟子.滕文公上》「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 元.李壽卿《度柳翠.楔子》「明朝是汝父周年,自當來烈紙焚錢。」

“烈”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正韻良辥切集韻韻會力蘖切,𠀤音列。
說文火猛也。
玉篇熱也。
書·胤征天吏逸德,于猛火。
 又詩·鄭風具舉。
,列也。
列人持火具舉,言衆同心。
 又爾雅·釋詁,業也。
書·伊訓伊尹乃明言祖之成德。
湯有功之祖,故稱焉。
 又詩·小雅烝衎祖。
,美也。
 又爾雅·釋詁,光也。
詩·周頌休有光。
 又爾雅·釋訓,威也。
詩·小雅征師。
,威武貌。
 又詩·小雅憂心
,憂貌。
 又詩·小雅南山
然至難也。
値時寒甚,視南山則然,愴其至役之勞苦,而情以爲至難也。
 又爾雅·釋詁,餘也。
𨻰鄭之閒曰
揚子·方言晉衞之閒曰
 又詩·大雅·雲漢序宣王承厲王之
,餘也。
 又孟子於今爲,如之何其受之。
於今爲明法,如之何受其餽也。
 又韻會毒也。
前漢·公孫弘傳若湯之旱,則桀之餘也。
 又戰國策聞弦者,音而高飛。
,猛也。
 又揚子·方言,暴也。
史記·酷吏傳皆以酷爲聲。
 又諡法有功安民曰。秉德遵業曰
 又集韻也。
韻會剛正曰
史記·伯夷傳士徇名。
 又聶政傳乃其𡛷亦女也。
 又爾雅·釋草疏本草,石芸味甘。一名螫
 又通典·兵制五人爲有頭目。詳火字註。
 又姓。
拾遺記裔工畫。
 又與裂通。
前漢·王莽傳軍人分莽身支節。
 又唐韻正古音例。
詩·豳風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無衣無褐,何以卒歲。
,寒氣也。
 又大雅載燔載,以興嗣歲。
貫之加于火曰
楊戲楊季休贊征南厚重,征西忠克,統時選士,猛將之
克,苦代反。◎按字彙引此云:叶力質切。非。朱子於詩七月生民字,俱云:叶力制反。唐韻正直以爲古音例。所引經傳子集甚詳,皆確有明據,應从之。
 又與厲通。
詩·大雅假不瑕。
釋文,鄭作厲。力世反。
 又禮·祭法厲山氏之有天下也。
厲山氏炎帝也。起于厲山,或曰山氏。魯語作列山。左傳作山。
水經注賜水西逕厲鄕南,水南有重山,卽山也。山下一穴,相傳神農所生處,故禮謂之山氏。
唐韻正莊子齊物論,厲風濟,則衆竅爲虛。厲卽字。
 又音賴。見詩·大雅·假註鄭虔讀。
 又與冽通。
詩·小雅有冽氿泉。
七月云:二之日栗冽,是冽爲寒氣也。
說文本作𤉩。
二字原从歺作。

“烈”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本義是火勢猛烈。

詳解: 從「」,「」聲。本義是火勢猛烈。《說文》:「烈,火猛也。」如《詩.大雅.生民》:「載燔載烈,以興嗣歲。」孔穎達疏:「烈,是火猛之意。《詩.商頌.長發》:「如火烈烈,則莫我敢曷。《左傳.昭公二十年》:「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

  「」又泛指猛烈、強烈。《爾雅.釋訓》烈烈,威也」,郝懿行義疏:「烈者,火猛也,猛之威也。」如《論語.鄉黨》迅雷風烈必變」,朱熹集注:「烈,猛也。《呂氏春秋.盡數》:「凡食無彊厚,味無以烈味重酒,是以謂之疾首。

  「」引申表示光明、輝煌。如《國語.晉語》:「君有烈名,臣無叛質。」韋昭注:「烈,明也。《孟子.滕文公下》:「丕承哉,武王烈!」趙岐注:「烈,光也。

  「」亦表示功績、偉業。《爾雅.釋詁》:「烈,業也。」如《尚書.洛誥》:「公稱丕顯德,以予小子揚文武烈。《禮記.祭法》此皆有功烈於民者也」,鄭玄注:「烈,業也。《史記.秦始皇本紀》:「及至秦王,續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

  「」形容人剛直堅貞,有氣節。如《莊子.秋水》:「白刃交於前,視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史記.李斯列傳》:「烈士死節之行顯於世,則淫康之虞廢矣。《漢書.張湯傳》:「而甲所以責湯行義,有烈士之風。

  「」通「」。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烈,叚借為列。」如《詩.鄭風.大叔于田》:「叔在藪,火烈具舉。《毛傳》:「烈,列。」鄭玄箋:「列人持火俱舉,言眾同心。」孔穎達疏:「言火有行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