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躐”文言文意思
“躐”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躐”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liè

“躐”字的古汉语解释

liè

1.动词 踩;践踏。屈原《九歌·国殇》:“凌余阵兮余行。”

2.动词 越过;超越。《新唐书·李峤传》:“冒级阶。”又如“躐等”、“躐进”等。

3.动词 用手捋齐;整理。《后汉书·崔骃传》:“缨整襟,规矩其步。”

“躐”国语辞典解释

liè

动词
1.踐踏。《楚辭.屈原.九歌.國殤》「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2.踰越、超越。例: 「躐等」《新唐書.卷八三.諸帝公主傳.高宗三女傳》「有所論薦,或自寒冗躐進至侍從,旋踵將相。」

3.持。《後漢書.卷五二.崔駰傳》「當其無事,則躐纓整襟,規矩其步。」 唐.章懷太子.注:「言持纓整襟,修其容止。」

“躐”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良涉切集韻韻會正韻力涉切,𠀤音獵。
玉篇踐也。
爾雅·釋言也。
李巡曰:跋前行曰
禮·玉藻登席不由前曰席。
失節而踐曰席。
 又學記學不等也。
,踰越也。
楚辭·九歌凌余陣兮余行。
,踐也。一作𨆍。
 又後漢·崔駰傳纓整襟。
,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