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蹠”文言文意思
“蹠”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蹠”字

拼音:zhí

“蹠”字的古汉语解释

zhí

1.动词 踩;踏。屈原《九章·哀郢》:“眇不知其所。”

2.介词 到。《淮南子·原道》:“自无有,自有无。”

3.名词 脚。《淮南子·氾论》:“距者举远。”

【又】脚掌。《战国策·楚策一》:“上峥山,踰深谿,穿膝暴。”

“蹠”国语辞典解释

zhí

名词
腳掌。《戰國策.楚策一》「於是贏糧潛行,上崢山,踰深谿,蹠穿膝暴。」


动词
1.踐踏。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九上.滇遊日記十》「下午雨少止,濘甚,蹠泥往潘生家,不遇。」

2.到達。《文選.曹植.七啟》「蹻捷若飛,蹈虛遠蹠。」

“蹠”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正韻𠀤之石切,音隻。
說文楚人謂跳躍曰
揚子·方言楚曰。自關而西,秦晉之閒曰跳。
 又廣韻足履踐也。
史記·蘇秦傳被堅甲,勁弩。
前漢·揚雄傳彭咸之所遺。
,蹈也。
楚辭·九章眇不知其所
,踐也。
 又淮南子·原道訓自無有。
,適也。
 又玉篇同跖。
戰國策穿膝暴。
,足下。
淮南子·主術訓蹻之姦。

 又集韻章恕切,音翥。義同。
 又職略切,音灼。與趵同。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