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帜”国语辞典解释
zhì
名词1.旌旗、旗子。例: 「旗幟」 。《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拔趙幟,立漢赤幟。」
2.記號、標記。《後漢書.卷五八.虞詡傳》:「以采綖縫其裙為幟。」
“帜”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昌志切,音熾。說文旌旗之屬。
廣韻旗幟。
字詁標也。
廣雅旛也。
史記·高祖紀旗幟皆赤。
前漢·淮隂侯傳拔趙幟,樹漢赤幟。
註索隱曰:幟帛長丈五,廣半幅。
又通作織。
前漢·食貨志治樓船十丈餘,加旗織於其上。
註師古曰:織,讀曰幟。
又記也。
後漢·虞詡傳以采綖縫其裾爲幟。
註幟,記也。
又集韻韻會𠀤職吏切,音志。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式吏切,音試。義𠀤同。
“帜”形意通解
略說: 從「巾」,「戠」聲,本義為旗幟。詳解: 從「巾」,「戠」聲,本義為旗幟。《說文》:「旌旗之屬。从巾,戠聲。」《墨子‧旗幟》:「亭尉各為幟,竿長二丈五,帛長丈五,廣半幅者大。」
「幟」也表示標志。《後漢書‧虞詡傳》:「又潛遣貧人能縫者,傭作賊衣,以采綖縫其裾為幟。有出市里者,吏輒禽之。」李賢注:「幟,記也。」
热门专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

七年级至九年级部编版语文古诗词

部编版高中语文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