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帗”文言文意思
“帗”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拼音:fú
“帗”字的古汉语解释
fú
1.名词 用五色帛制成的舞具。《周礼·春官·乐师》:“凡舞,有帗舞,有羽舞。”
2.通“韨,蔽膝”。《穆天子传》:“天子大服,冕袆帗带。”
bō
名词 一幅宽的头巾。
“帗”国语辞典解释
fú
名词古代用五采繒帛製成的舞具。《隋書.卷一五.音樂志下》:「文舞六十四人……十六人執帗,十六人執旄。」 《清史稿.卷九六.樂志三》:「盈庭萬舞兮,帗低昂。」
“帗”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分物切集韻敷勿切,𠀤音弗。周禮·春官凡舞有帗舞。
註帗析五采繒,今靈星舞子持之是也。
又廣韻毳也。
揚子·方言帗縷,毳也。荆揚江湖之閒曰揄鋪,楚曰𢅡𢃀,宋鄭衞之閒謂之帗縷。
又廣韻集韻𠀤北末切,音撥。
說文一幅巾也。考證:〔揚子·方言帗縷,毳也。荆揚江湖之閒曰揄舖。〕 謹照原文舖改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