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柎”文言文意思
“柎”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柎”字

拼音:

“柎”字的古汉语解释

1.名词 悬挂钟磬木架的脚。

2.名词 花托(花萼的底部)。《山海经·西山经》:“有木焉,员叶而白。”

1.动词 凭依;倚仗。《管子·轻重戊》:“父老枝而论,终日不归。”

2.名词 通“弣”,弓把。《周礼·考工记·弓人》:“于挺臂中焉,故剽。”

“柎”国语辞典解释

名词
1.器物的底座。例: 「鼓柎」「鐘柎」

2.花房、花萼。《山海經.西山經》「有木焉,員葉而白柎,赤華而黑理,其實如枳,食之宜子孫。」 晉.郭璞.注:「今江東人呼草木子房為柎……一曰柎,花下鄂。」 南朝梁.沈約〈八詠詩.會圃臨春風〉:「氛氳桃李花,青柎含素萼。」

“柎”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甫無切集韻韻會風無切,𠀤音膚。
說文闌足也。
 又集韻正韻芳無切,音敷。義同。
 又說文編木以渡曰泭。或作,通作桴。孫炎曰:方木置水曰栰。
管子·兵法篇方舟投
 又玉篇花萼足也。凡草木房謂之
集韻或作枎、𣘧。
山海經崇丘之山有木。圓葉而白
正韻作防父切。
 又集韻韻會𠀤斐父切,音撫。與拊同。樂器也,以葦爲之。
禮·樂記治亂以相。
相卽也。裝之以穅,形如鼓。
 又集韻符遇切,音附。楡,木名。
 又注也。
儀禮·士冠禮素積白屨,以魁之。
以魁蛤灰注其上,使色白也。
 又兪,良醫名。
前漢·藝文志太古有岐伯、兪
 又與弣同,弓弝也,刀弝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有焉,故剽。
禮·少儀削授
 又楄,詳楄註。
 又,猶倚也。
管子·輕重篇父老枝而論,終日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