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文言文意思
“束”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束”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shù

“束”字的古汉语解释

shù

1.动词 捆绑。《廉颇蔺相如列传》:“其势必不敢留君,而君归赵矣。”

2.动词 整理;收拾。《殽之战》:“郑穆公使视客馆,则载,厉兵,秣马矣。”

3.动词 约束;拘束。《廉颇蔺相如列传》:“未有尝坚明约者也。”

4.量词 捆;把。《魏书·李先传》:“宜密使兵人人备青草一。”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称成童之年。约八岁或八至十九岁这一段年纪。

【束甲】捆起铠甲。表示放下武器,停战或投降。

【束脩】⒈十条一捆的干肉,是古代学生送给老师的备礼物。⒉后老师的金。约束整修。

“束”国语辞典解释

shù

名词
1.量詞。計算成束物品的單位。例: 「一束鮮花」

2.聚集成一束的東西。例: 「花束」「光束」

3.姓。如晉代有束晳。

动词
1.捆縛、捆紮。例: 「以帶束腰」「束緊」

2.限制、管制。例: 「無拘無束」「管束」「約束」「拘束」

3.整理、收拾。例: 「束裝」《戰國策.燕策二》「老婦不知長者之計,乃命公子束車製衣為行具。」 宋.陸游〈蜀州大閱〉詩: 「曉束戎衣一悵然,五年奔走遍窮邊。」

“束”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書玉切集韻韻會輸玉切正韻式竹切,𠀤音㑛。
說文縛也。徐曰:薪也。
詩·周南白茅純
 又五疋爲
禮·雜記納幣一
 又五十矢爲
詩·周頌矢其搜。
 又脯十脡曰
穀梁傳·隱元年脩之肉,不行境中。
 又地名。
前漢·地理志州,趙地。
 又姓。
統譜望出南陽,漢疏廣後,避難改爲
 又韻會春遇切周禮·註疏詩注切,𠀤音戍。約也。
周禮·司約註言語之約。約音要。
史記·漢高紀待諸侯至,定要耳。
 又叶所律切,音率。
蔡邕·筆賦削文竹以爲管,如桼絲之纏。形條搏以直端,染元黃以定色。
从木从口,與朿別。

“束”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象束縛囊橐(即袋子)兩端之形,本義是束縛。

詳解: 甲金文象束縛囊橐(即袋子)兩端之形,本義是束縛。《說文》:「束,縛也。从囗木。凡束之屬皆从束。

  「」、「」是一字之分化,皆象束綁囊橐兩端之形。後於囊橐中間加一橫畫分化出「」字。甲骨文「」即有讀作「」,表示東方。而金文「束夷」亦當讀作「東夷」。金文除上承甲骨文字形外,還有另一種字形,象斜畫交縛之形,一說象縛木、柴薪之形,亦會捆縛之意。

  金文用作單位詞,表示一束,乃束縛義之引申,不其簋:「易(賜)女(汝)弓一、矢束。」又用作族氏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