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栉”文言文意思
“栉”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櫛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zhì
“栉”字的古汉语解释
zhì
1.名词 梳子或篦子。《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寡君之使婢子侍执巾栉。”
2.动词 梳理头发。《报刘一丈书》:“闻鸡鸣,即起盥栉。”
3.动词 清除。韩愈《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栉垢爬痒,民获苏醒。”
“栉”国语辞典解释
jié
名词梳子、篦子的總稱。《說文解字.木部》:「櫛,梳比之總名也。」 例: 「巾櫛」 。《詩經.周頌.良耜》:「其崇如墉,其比如櫛。」
动词
1.梳理。例: 「櫛髮」 。《莊子.庚桑楚》:「簡髮而櫛,數米而炊。」 宋.陸游〈時雨〉詩: 「衰髮短不櫛,愛此一雨涼。」
2.剔除。唐.韓愈〈試大理評事王君墓誌銘〉:「櫛垢爬痒,民獲蘇醒。」
“栉”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阻瑟切集韻韻會正韻側瑟切,𠀤音節。說文梳枇之總名也。
左傳·僖二十二年懷嬴曰:寡君使婢子侍執巾櫛。
又說文·繫傳曰櫛之言積也。
詩·周頌其比如櫛。
疏言積之比密也。
又理髮也。
禮·內則櫛縰筓總。
又剔除也。
韓愈·王適墓志櫛垢爬痒,民獲蘇醒。
又唐韻阻四切。義同。
集韻與楖同。考證:〔左傳·僖二十二年懷嬴曰,寡君使婢子侍巾櫛。〕 謹照原文侍下增執字。〔說文·徐氏曰櫛之言積也。〕 謹照原書徐氏改繫傳。
“栉”形意通解
略說: 戰國楚系文字從「木」,「即」聲。小篆從「木」,「節」聲。本義是梳和篦的總稱。詳解: 戰國楚系文字從「木」,「即」聲。小篆從「木」,「節」聲。本義是梳和篦的總稱。《說文》:「櫛,梳比之總名也。从木,節聲。」王筠《句讀》:「此謂漢時曰梳曰比者,周秦統謂之櫛也。」如《詩.周頌.良耜》:「其崇如墉,其比如櫛。」《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寡君之使婢子侍執巾櫛,以固子也。」
「櫛」又用作動詞,表示梳理頭髮。如《莊子.庚桑楚》:「簡髮而櫛,數米而炊,竊竊乎又何足以濟世哉!」《淮南子.兵略》:「故聖人之用兵也,若櫛髮耨苗,所去者少,而所利者多。」引申表示爬梳、剔除。如唐代韓愈〈試大理評事王君墓志銘〉:「櫛垢爬癢,民獲蘇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