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彘”国语辞典解释
zhì
名词豬。例: 「野彘」 。《孟子.梁惠王上》:「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商君書.兵守》:「老弱之軍,使牧牛馬羊彘。」
“彘”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𠀤直例切,音滯。說文豕也。後蹄廢謂之彘。从彑,矢聲。从二匕,彘足與鹿足同。
玉篇豬也。
禮·月令孟夏之月,天子乃以彘嘗麥。
註彘,水畜。
史記·貨殖傳澤中千足彘,其人與千戸侯等。
又草名。
本草茢薽,一名彘顱。
又司彘,國名。
山海經流沙之東,黑水之西,有司彘之國。
又地名。
前漢·地理志河東郡彘縣,順帝改曰永安。
又姓。
廣韻左傳有彘恭子。
又與璏通。
集韻璏省作彘。
“彘”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彘」會以箭射豬之意,因為野豬是射獵的對象(沈培)。本義是野豬。詳解: 甲骨文「彘」從「豕」,「矢」亦聲,字形畫出一頭豬身上貫穿一支箭,會以箭射豬之意,因為野豬是射獵的對象(沈培)。本義是野豬。《說文》:「彘,豕也。後蹏發謂之彘。从彑,矢聲。从二匕,彘足與鹿足同。」「後蹏發」指「後蹄廢」,即動物進化殘餘的足趾 (vestigial toe)。《小爾雅》:「彘,豬也」。《孟子.梁惠王上》:「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唐蘭、裘錫圭認為「矢」也是「彘」的聲符。
甲骨文表示野豬,《合集》110正:「田彘」,指捕獵野豬。
金文用作族氏名。又用作本義,表示豬,三年𤼈壺:「易(賜)彘俎」,意謂賞賜盛載豬的長條形、兩端有足的祭器(王文耀)。又通假為「矢」,表示發誓,裘衛盉:「裘衛迺彘(矢)告于伯邑父」,意謂裘衛於是發誓,告訴伯邑父。《論語.雍也》:「夫子矢之曰:『天厭之,天厭之﹗』」
戰國竹簡借[育攵]字(「徹」的初文)來表示「彘」,用作地名,《清華簡二.繫年》簡3:「乃歸剌(厲)王于[育攵](彘)」,表示於是使厲王返回彘地。
參見「豕」、「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