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国语辞典解释
zhì
动词1.燒烤、燒灼。例: 「炙手可熱」 。《詩經.小雅.瓠葉》:「有兔斯首,燔之炙之。」
2.受薰染、陶冶。《孟子.盡心下》:「非聖人而能若是乎?而況於親炙之者乎?」
名词
烤熟的肉食。《史記.卷八六.刺客傳.專諸傳》:「酒既酣,公子光詳為足疾,入窟室中,使專諸置匕首魚炙之腹中而進之。」
“炙”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之石切,音隻。說文炮肉也。从肉,在火上。
詩·小雅·瓠葉傳炕火曰炙。
書·泰誓焚炙忠良。
疏焚,炙,俱燒也。
又詩·大雅旣之隂女,反予來赫。
傳赫,炙也。
疏王肅云:我隂知汝行矣。乃反來赫炙我,欲有以退止我言者也。
又親近也。
孟子况於親炙之者乎。
註親近而薰炙之也。
又玉篇熱也。
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之夜切,音蔗。義同。
又唐韻正古音之恕反。
枚乗·兔園賦於是從容安步,鬭雞走兔,俛仰釣射,煎熬炮炙,極樂到暮。射音樹。
又叶陟略切。
詩·小雅執爨踖踖,爲俎孔碩,或燔或炙。
朱傳踖,叶七略反,碩,叶常約反,俱與末句萬壽攸酢酢字叶。
又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君子有酒,酌言酢之。
又大雅醓醢以薦,或燔或炙。嘉殽𦜉臄,或歌或咢。
朱註薦,叶卽略反。
說文籀文作𤒗。枚乘菟園賦。
“炙”形意通解
「炙」亦作「𤐬」,即燒烤。《說文》:「炙,炮肉也。从肉在火上。凡炙之屬皆从炙。𤐬,籒文。」热门专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

七年级至九年级部编版语文古诗词

部编版高中语文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