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文言文意思
“燥”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燥”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zào

“燥”字的古汉语解释

zào

形容词 干。贾思勰《齐民要术·耕田》:“必须湿得所为佳。”

“燥”国语辞典解释

zào

形容词
1.乾的、缺少水分的。例: 「乾燥」「燥材」「天乾物燥」

2.內心焦急不安。通「躁」例: 「燥灼」「急燥」

sào

名词
剁成細碎的肉。例: 「肉燥」「燥子」

“燥”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蘇到切集韻韻會正韻先到切,𠀤音喿。
說文从火喿聲。乾也。
易·乾卦火就
說卦萬物者,莫熯平火。
集韻俗作𤍜。非是。
 又戰國策于秦。
猶爍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蘇老切,音嫂。義同。

“燥”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本義是乾燥。

詳解: 從「」,「」聲。本義是乾燥。《說文》:「燥,乾也。从火,喿聲。《玉篇.火部》:「燥,乾燥。」如《周易.乾》:「水流濕,火就燥。《漢書.溝洫志》:「春夏乾燥,少水時也,故使河流遲,貯淤而稍淺;雨多水暴至,則溢決。

  「」亦表示使之乾燥。如《易.說卦》:「燥萬物者,莫熯乎火。」唐代白居易〈雜興〉之二:「風日燥水田,水涸塵飛起。

  「」表示焦急、焦躁。《釋名.釋言語》:「燥,焦也。」唐代符載〈上襄陽楚大夫書〉:「上無以供養尊長,下無以撫字孤稚,彷徨燥灼,內熱如疾。」南宋劉克莊《江西詩派小序.晁叔用》:「士有抱奇懷能留落不遇,往往燥心污筆,有怨誹悷悷沈抑之思。

  「」是中醫學名詞,屬「六淫」之一。《素問.至真要大論》:「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亦指藥性燥烈。如《儒林外史》第11回:「晚生每見近日醫家嫌半夏燥,一遇痰症,就改用貝母;不知用貝母療濕痰,反為不美。

  「」還是書法用語,指用墨少。如唐代歐陽詢〈用筆論〉:「其墨或灑或淡,或浸或燥,遂其形勢,隨其變巧。」南宋洪邁《容齋續筆.州縣牌額》:「郡人以為字多燥筆,而於州牌尤為不嚴重,私切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