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烬”文言文意思
“烬”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烬”字

繁体: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jìn

“烬”字的古汉语解释

jìn

1.名词 物体燃烧后的灰。《北史·吕思礼传》:“烛夜有数升。”

2.名词 受灾后残余的人。《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背城借一。”

“烬”国语辞典解释

jìn

名词
1.物體燃燒後剩餘的東西。例: 「餘燼」《文選.曹冏.六代論》「宗廟焚為灰燼,宮室變為蓁藪。」 宋.陸游〈秋夜〉詩: 「倦叟投床早,昏燈落燼頻。」

2.遺民。《左傳.襄公四年》「靡自有鬲氏,收二國之燼,以滅浞而立少康。」 晉.杜預.注:「燼,遺民。」

动词
燒毀。《抱朴子.內篇.道意》「大火既過,時餘不燼草木。」 宋.蘇軾〈玉堂硯銘〉:「燼南山之松,為煤無餘。」

“烬”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徐刃切,音賮。
玉篇同䀆。詳䀆字註。
左傳·襄四年收二國之燼。
燼遺民。
吳語安受其燼。
燼餘也。
 又叶咨辛切,音津。
詩·大雅民靡有黎,具禍以燼。於乎有哀,國步斯頻。
災餘曰燼。

“烬”形意通解

略說: 小篆從「」從「」,上下結構。隸書從「」,「」聲,改為左右結構。本義是物體燃燒後剩餘的部份。

詳解: 小篆從「」從「」,上下結構。隸書從「」,「」聲,改為左右結構。楷書同。本義是物體燃燒後剩餘的部份。《說文》:「㶳,火餘也。从火,聿聲。」如《文選.左太沖〈魏都賦〉》:「翼翼京室,眈眈帝宇,巢焚原燎,變為煨燼,故荊棘旅庭也。」唐代杜甫〈火〉:「青林一灰燼,雲氣無處所。

  又《五音集韻》錄有「」,亦解「火餘」。

  「」引申表示剩餘的人。如《左傳.襄公四年》:「靡自有鬲氏,收二國之燼。」杜預注:「燼,遺民。」又如《左傳.成公二年》:「請收合餘燼,背城借一。」「餘燼」指殘餘的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