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燹”文言文意思
“燹”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燹”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xiǎn

“燹”字的古汉语解释

xiǎn

名词 野火。特指兵火;战火。高启《次韵杨孟戴早春见寄》:“久闻离乱今始见,烟火高低变烽。”

【动】动词 焚烧。罗泌《路史·黄帝纪》:“乃山林,破曾薮,楚莱沛,以制金刀。”

“燹”国语辞典解释

xiǎn

名词
1.火、野火。《說文解字.火部》「燹,火也。」

2.戰爭所引起的焚燒破壞。明.張自烈《正字通.火部》「燹,兵火曰燹。」 明.高啟〈次韻楊孟載早春見寄〉詩: 「久聞離亂今始見,煙火高低變烽燹。」

动词
焚燒。《紅樓夢》第七八回:「及聞槥棺被燹,慚違共穴之盟。」

“燹”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蘇典切,音銑。
說文火也。
 又玉篇先踐切廣韻集韻息淺切,𠀤音鮮。
玉篇野火。
廣韻字林云:逆燒亦作𤐨。
 又集韻許利切韻會虛器切,𠀤音𤡬。火也。
 又集韻妨正切,音聘。火貌。
 又敷文切,音芬。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