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嗛”文言文意思
“嗛”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拼音:qiàn
“嗛”字的古汉语解释
xián
1.动词 嘴含物。《史记·大宛列传》:“乌嗛肉,蜚其上。”
2.动词 怀恨。《史记·外戚世家》:“景帝恚,心嗛之而未发。”
qiǎn
名词 猴鼠之类颊中藏食处。柳宗元《憎王孙文》:“充嗛果腹兮,骄傲欢欣。”
qiàn
通“歉”,不足。《汉书·郊祀志》:“今谷嗛未报。”
qiān
通“谦”,谦虚。《荀子·仲尼》:“故知者之举事也,主信爱之,则谨慎而嗛。”
qiè
通“慊”。满足;快意。《荀子·礼论》:“则其于志意之情者惆然不嗛。”
【嗛嗛】qiànqiàn⒈少。⒉不足。
“嗛”国语辞典解释
qiān
形容词虛心而不自大。同「謙」 。《漢書.卷五七.司馬相如傳下》:「陛下嗛讓而弗發也。」
xián
动词1.嘴裡叼著東西。《說文解字.口部》:「嗛,口有所銜也。」 《史記.卷一二三.大宛傳》:「烏嗛肉蜚其上,狼往乳之。」
2.懷恨。《史記.卷四九.外戚世家》:「景帝恚,心嗛之而未發也。」 《清史稿.卷三二二.錢灃傳》:「和坤素惡灃,至是尤深嗛之。」
qiǎn
名词1.猴類頰裡貯放食物的地方。《廣韻.上聲.忝韻》:「嗛,猿藏食處。」 唐.柳宗元〈憎王孫文.序〉:「竊取人食,皆知自實其嗛。」
2.參見「嗛嗛」 條。
qiàn
形容词稻穀收成不好。通「歉」 。《穀梁傳.襄公二十四年》:「一穀不升謂之嗛。」 晉.范甯.集解:「嗛,不足貌。」
“嗛”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苦蕈切,音歉。廣韻猿藏食處。
爾雅·釋獸寓鼠曰嗛。
註頰裏貯食處。寓謂獮猴之類,寄寓木上。
又正韻與歉同。
穀梁傳·襄二十四年一穀不升謂之嗛。
註嗛,不足貌。
釋文去簟反。
呂氏春秋天固有衰嗛廢伏。
又晉語嗛嗛之德。
註嗛嗛,猶小小也。口玷切。或作謙。
又集韻下忝切,音鼸。鳥獸頰貯食。
又唐韻戸監切集韻乎監切,𠀤音銜。
說文口有所銜也。
史記·大宛傳昆莫生棄于野,鳥嗛肉蜚其上。
註嗛音銜。
集韻或作咁。
又與銜同,猶恨也。
史記·外戚世家景帝恚心嗛之,而未發也。
註嗛音銜,漢書作銜。
又管子·弟子職唯嗛之視,同嗛以齒。
註食盡曰嗛。齒,類也,謂食盡者,則以其所盡之類而進。劉績曰:齒,次序也,如菜肉同盡則先益菜,後益肉也。
又集韻正韻𠀤苦兼切。與謙同。
前漢·藝文志易之嗛嗛。
註師古曰:嗛與謙同。
又尹翁歸傳溫良嗛退。
莊子·齊物論大廉不嗛。
註至足者,物之去來,非我也,故無所容其嗛盈。
又集韻詰叶切,音愜。本作慊,足也。
莊子·盜跖篇口嗛于芻豢醪醴之味。
荀子·非十二子篇嗛然而終日不言。
戰國策膳啗之嗛于口。
註嗛,愜也。
又齊桓公夜半不嗛。
註嗛,快也,苦劫反。一云言不善食,苦簟反。
史記·文帝紀天下人民,未有嗛志。
註不滿之意。
漢書作㥦。考證:〔穀梁傳·襄二十四年穀不升謂之嗛。〕 謹照原文穀字上增一字。〔戰國策膳喢之嗛于口。〕 謹照原文喢改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