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文言文意思
“项”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項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xiàng
“项”字的古汉语解释
xiàng
1.名词 脖子的后部。《左传·成公十六年》:“与之两矢,使射吕锜,中项伏弢。”
【又】泛指脖子。张衡《西京赋》:“修额短项。”。
2.名词 种类;款目。《宋史·兵志七》:“愿应募为部领人者,依逐项名目,权摄部领。”
“项”国语辞典解释
xiàng
名词1.頸的後部。例: 「秀髮垂項」 、「望其項背」 。《史記.卷一〇七.魏其武安侯傳》:「籍福起為謝,案灌夫項,令謝。」
2.脖子。《左傳.成公十六年》:「王召養由基,與之兩矢,使射呂錡,中項,伏弢。」 唐.駱賓王〈詠鵝〉詩: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3.條款、種類。例: 「注意事項」 、「逐項討論」 、「這項內容有待商榷。」
4.經費。例: 「款項」 、「用項」 。
5.量詞。計算事物分類或件數的單位。例: 「女子七項運動」 、「十項建設」 。
6.姓。如秦代有項羽。
形容词
肥大。《詩經.小雅.節南山》:「駕彼四牡,四牡項領。」 漢.毛亨.傳:「項,大也。」
“项”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胡講切集韻韻會正韻戸講切,𠀤學上聲。說文頭後也。
釋名項,确也。堅确受枕之處。
儀禮·士冠禮緇布冠缺項。
註缺讀如有頍者弁之頍,緇布冠無筓者,著頍圍髮際,結項中,隅爲四綴,以固冠也。
又冠後爲項。
儀禮·士冠禮賔右手執項。
註項,結纓也。
又國名。
春秋·僖十七年夏滅項。
註項國,今汝隂項縣。
前漢·地理志汝南郡縣,項。故國。
又唐書·西域傳党項,漢西羌別種。
又姓。
韻會本姬姓國,齊滅之,子孫以國爲氏。
史記·項羽本紀項氏世世爲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又大也。
詩·小雅四牡項領。
傳項,大也。
箋但養大其領,不肯爲用。
又唐韻正古胡孔切,鴻上聲。
張衡·西京賦鮪鯢鱨鯋,修頟短項。大口折鼻,詭類殊種。考證:〔儀禮·士冠禮緇布冠缺項。註缺讀如有頍者弁之頍,緇布冠無筓者,著圍髮際,結項中,隅爲四綴,以固冠也。〕 謹按著字下脱頍字,今照原文增入。〔廣韻古音胡孔切〕 謹按胡孔切語見唐韻正非廣韻也。今將廣韻古音胡孔切改爲唐韻正古胡孔切。
“项”形意通解
略說: 從「頁」,「工」聲,本義為頸的後部,亦泛指頸。詳解: 從「頁」,「工」聲,本義為頸的後部,亦泛指頸。《說文》:「頭後也。从頁,工聲。」《左傳‧成公十六年》:「王召養由基,與之兩矢,使射呂錡,中項,伏弢。」
「項」可表示冠的後部。《儀禮‧士冠禮》:「賓右手執項,左手執前進容。」賈公彥疏:「冠後為項。」
「項」也可表示種類、條款。宋王明清《揮麈三錄》卷三:「此項虜寇,人數不多,又是歸師,在今日無甚利害。」
「項」還可用作量詞,多用於分項目的事物。宋張端義《貴耳集》卷下:「如是則聲名自是一項,事業自是一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