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文言文意思
“颠”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顛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diān
“颠”字的古汉语解释
diān
1.名词 头顶。《诗经·车邻》:“有车邻邻,有马白颠。”
【又】物体的顶部。陶潜《归园田居》诗:“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2.动词 倒下;跌倒。《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危而不持,颠而扶。”
3.名词 通“癫”。精神失常。张籍《罗道士》:“持花歌咏似狂颠。”
【颠踣】跌倒。
【颠饮】狂饮。
“颠”国语辞典解释
diān
名词1.頭頂。《墨子.脩身》:「華髮隳顛,而猶弗舍者,其唯聖人乎?」 清.孫詒讓.閒詁:「隳顛,即禿頂。」
2.最高的地方、頂端。同「巔」 。例: 「山顛」 、「樹顛」 、「塔顛」 。
3.額頭。《詩經.秦風.車鄰》:「有車鄰鄰,有馬白顛。」
4.根本。《文選.陸機.文賦》:「如失機而後會,恆操末以續顛。」
5.姓。如春秋時晉國有顛頡。
动词
1.震盪、搖動。例: 「這條山路崎嶇不平,車子顛得很厲害。」
2.跌落、墜落。《論語.季氏》:「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漢書.卷二七.五行志中之上》:「自上下者為崩,厥應泰山之石顛而下。」
3.倒置。《詩經.齊風.東方未明》:「東方未明,顛倒衣裳,顛之倒之,自公召之。」 漢.劉向〈九歎.愍命〉:「今反表以為裡兮,顛裳以為衣。」
4.發狂。通「癲」 。宋.蘇軾〈李公擇求黃鶴樓詩因記舊所聞於馮當世者〉詩: 「無功暴得喜欲顛,神人戲汝真可憐。」
5.大吵大鬧。《二刻拍案驚奇》卷二〇:「巢氏倚了病勢,要死要活的顛了一場。」
“颠”康熙字典解释
正字通俗顚字。“颠”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有倒人形,見《合集》18446,是顛隕的「顛」的表意初文,亦即《說文》「殄」的古文。(唐蘭、裘錫圭、陳劍、蔣玉斌)甲骨文多作從「阜」從倒「人」或倒「子」之形,表示人從阜上顛落。詳解: 甲骨文有倒人形,見《合集》18446,是顛隕的「顛」的表意初文,亦即《說文》「殄」的古文。(唐蘭、裘錫圭、陳劍、蔣玉斌)甲骨文多作從「阜」從倒「人」或倒「子」之形,表示人從阜上顛落。倒「子」之下或增「丁」聲。花園莊東地甲骨又寫作從「阜」從倒「卩」(跪坐人形),「日」聲的字形,也是「顛」的異體。(蔣玉斌)
金文從「頁」,「真」聲。小篆從之。戰國楚系文字又有從「臼」(「凵」),「真」聲的字形。從「凵」表示顛倒於「凵」或因「凵」而顛倒。字形見《清華叄.良臣》,應即「顛」的異體。(謝明文)
甲骨文用作本義,如《合集》10405正:「子央亦顛。」意謂子央也從車上顛隕下來。又如《合集》18789:「九日[八兔],辛□㞢(有)𡿧(災),王顛自…」意謂王自占卜之日算起的第九天(此日天干為辛)發生了不好的事情,這一天王(自車或某處)顛落。(謝明文)
金文「顛」或讀為「鼎」,與「匕」相配,字形見戰國魚顛匕。何琳儀以為「顛」應表示頂,「魚顛」指魚頭,在此指匕的橢圓形頭部。
「顛」在古書中表示本義的例子如《論語.季氏》:「危而不持,顛而不扶。」《楚辭.九章.思美人》:「車既覆而馬顛兮,蹇獨懷此異路。」
「顛」表示顛倒、倒置。如《詩.齊風.東方未明》:「東方未明,顛倒衣裳。」《楚辭.九嘆.愍命》:「今反表以為裏兮,顛裳以為衣。」引申表示破壞。如《孟子.萬章上》:「太甲顛覆湯之典刑,伊尹放之於桐。」
「顛」在古書中常與「頂」互訓,表示頭頂。《爾雅.釋言》:「顛,頂也。」如《詩.秦風.車鄰》:「有車鄰鄰,有馬白顛。」引申表示頂端。如《史記.孝武本紀》:「東上泰山,山之草木葉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顛。」「泰山顛」即泰山之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