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文言文意思
“顿”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顿”字

繁体: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dùn

“顿”字的古汉语解释

dùn

1.动词 以头叩地。《中山狼传》:“因首杖下,俯伏听命。”

2.动词 用足跺地。《兵车行》:“牵衣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3.动词 上下抖动使整齐。《琵琶行》:“沉吟放拨插弦中,整衣裳起敛容。”

4.动词 停留;屯驻。《史记·李将军列传》:“就善水草舍。”

【又】名词 停宿的地方。《海瑞传》:“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由是怨颇兴。”

5.形容词 困顿;疲弊。《谋攻》:“故民不而利可金。”

6.副词 马上;立刻。《训俭示康》:“家人习奢已久,不能俭,必致失所。”

7.形容词 通“钝”,不锋利。《墨子·辞过》:“兵革不,士兵不劳,足以征不服。”

8.动词 舍弃。曹植《七启》:“纲纵网。”

9.量词 一次;一回。《范进中举》:“被胡屠户知道,又骂了一。”

10.春秋时国名。故址在今河南项城县。

zhūn

见“顿顿”。

dú冒(mò)顿,汉初匈奴族一个单于的名字。

【顿顿】zhūnzhūn诚恳的样子。

“顿”国语辞典解释

dùn

动词
1.以頭或足叩地。例: 「頓首」「頓腳」 。唐.杜甫〈兵車行〉:「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

2.暫停、停留。例: 「停頓」《文選.郭璞.遊仙詩七首之四》「六龍安可頓,運流有代謝。」

3.安置、放置。例: 「安頓」 。宋.楊萬里〈城頭秋望〉詩二首之一:「秋光好處頓胡床,旋喚茶甌淺著湯。」

4.整治。例: 「整頓」《資治通鑑.卷二.周紀二.顯王四十八年》「夫賢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頓綱振紀。」

5.屯兵、駐紮。通「屯」《韓非子.五蠹》「萬乘之國,莫敢自頓於堅城之下,而使強敵裁其弊也。」

形容词
1.疲倦。例: 「困頓」「委頓」《孫子.謀攻》「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

2.鈍、不鋒利。漢.賈誼〈治安策〉:「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頓者,所排擊剝割,皆眾理解也。」

3.傾倒、毀壞。《資治通鑑.卷六五.漢紀五十七.獻帝建安十三年》「舟船戰具,頓廢不脩。」

名词
1.量詞。計算吃飯、斥責等行為次數的單位。例: 「吃一頓飯」「痛打一頓」

2.姓。如漢代有頓琦。

副词
立刻、突然。例: 「頓悟」「茅塞頓開」《紅樓夢》第五回:「勘破三春景不長,緇衣頓改昔年妝。」

參見「冒頓」 條。

“顿”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都困切,敦去聲。
說文下首也。
周禮·春官·大祝辨九𢷎,二曰頓首。
頓首,拜頭叩地也。
 又博雅頓,僵也。
 又揚子·方言頓愍,惛也。江湘之閒謂之頓愍。南楚飮毒藥懣亦謂之頓愍,猶中齊言眠眩也。
 又增韻貯也,宿食所也。
隋書·煬帝紀每之一所,輒數道置頓。
 又增韻次也。
 又食一次也。
世說新語襄陽羅友,嘗伺人祠乞食。往太蚤,主人問何得在此。答曰:聞卿祠,欲乞一頓食耳。
杜甫詩頓頓食黃魚。
 又陡頓,遽也。
列子·天瑞篇一氣不頓盡,一形不頓虧。
 又壞也。
左傳·襄四年甲兵不頓。
頓,壞也。正義曰:頓,謂挫傷折壞,今俗語委頓是也。
 又止也。
史記·王翦傳三日三夜不頓舍。
 又捨也。
曹植·七啟頓網縱綱。
頓,捨也。縱,緩也。
 又地名。
詩·衞風送子涉淇,至于頓丘。
丘一成爲頓丘。
前漢·地理志頓丘縣屬東郡。
師古註以丘名縣也。丘一成爲頓丘,謂一頓而成也。
 又國名。
春秋·僖二十五年楚人圍𨻰,納頓子于頓。
前漢·地理志南頓縣屬汝南郡。
故頓子國。頓迫於𨻰,其後南徙,故號南頓。
 又姓。
魏志·華陀傳有頓子獻。
 又集韻徒困切正韻杜困切,𠀤音鈍。
集韻不利也。
前漢·賈誼傳芒刃不頓。
頓,讀曰鈍。
 又韻會正韻𠀤當沒切,音咄。
前漢·匈奴傳單于太子曰冒頓。
冒,音墨。頓,音毒。考證:〔釋名頓,僵也。〕 謹按語出博雅,今將釋名改爲博雅。〔曹植·七啓頓綱縱綱。〕 謹照原文頓綱改頓網。〔春秋·僖二十五年楚子圍陳,納頓子于頓。〕 謹据經文楚子改楚人。

“顿”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本義為以首叩地。

詳解: 從「」,「」聲,本義為以首叩地。《說文》:「下首也。从頁,屯聲。《周禮‧春官‧大祝》:「一曰稽首,二曰頓首。

  「」可表示以足跺地。南朝宋鮑照〈舞鶴賦〉:「引員亢之纖婉,頓脩趾之洪姱。

  「」也可表示叩擊、敲打。晉王嘉《拾遺記‧魏》:「時南越獻白象子在帝前,彰(曹彰)手頓其鼻,象伏不動。

  「」還表示頓仆、跌倒。漢陸賈《新語‧資質》:「仆於嵬崔之山,頓於窅冥之溪。

  「」亦表示毀壞、敗落。《國語‧周語上》:「其無及廢先王之訓而王幾頓乎?」韋昭注:「頓,敗也。

  「」還可表示撤除、捨棄。《文選‧曹植〈七啟〉》:「於是駴鍾鳴鼓,收旌弛旆,頓綱縱網,罷獠回邁。」李善注:「頓,猶捨也。

  「」也指抖動、振動。晉陸機〈應嘉賦〉:「仰群軌以遙企,頓駿羽以婆娑。

  「」還指整頓、頓而使齊。《後漢書‧馬融傳》:「然後舉天網,頓八紘,揫歛九藪之動物,繯橐四野之飛征。

  停頓、停止也用「」表示。《文選‧傅毅〈舞賦〉》:「擊不致筴,蹈不頓趾。」李善注:「蹈鼓而足趾不頓,言輕且疾也。

  「」還表示宿食之所、館舍。《宋書‧鮮卑吐谷渾傳》:「於是擁馬西行,日移一頓,頓八十里。

  「」亦表示同時、一下子。晉張華《博物志》卷十:「人以冷水自漬至膝,可頓啖數十枚瓜。

  「」還用作量詞,表示次數。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聞卿祠,欲乞一頓食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