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文言文意思
“遁”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遁”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dùn

“遁”字的古汉语解释

dùn

1.动词 逃跑;逃离。《黔之驴》:“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冯婉贞》:“敌弃炮仓皇。”

2.动词 隐去。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隐。”

【辨】遁,逃。两字都指逃离某个地方,但“遁”比“逃”更隐蔽,多脂悄悄地溜走,不知去向。

【遁迹】避世隐居。

【遁天】违背自然规律。

【遁巡】欲行又止,迟缓不决的样子。

“遁”国语辞典解释

dùn

动词
1.逃走。例: 「逃遁」「尿遁」「地遁」「遠遁」《左傳.襄公十八年》「丙寅晦,齊師夜遁。」

2.逃避。《史記.卷一二二.酷吏傳.序》「昔天下之網嘗密矣,然姦偽萌起,其極也,上下相遁,至於不振。」

3.隱匿。《後漢書.卷八一.范冉傳》「因遁身逃命於梁沛之間,徒行敝服,賣卜於市。」

“遁”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徒困切正韻杜困切,𠀤音鈍。
說文遷也。
玉篇逃也。
左傳·僖二十八年曳柴而
 又廣韻隱也,去也。
詩·小雅勉爾思。
後漢·郅惲傳蒼梧。
 又迴避也。
後漢·杜林傳上下相
謂上下相匿以文避法也。
 又甲。
後漢·方術傳推六甲之隂,而隱也。
 又廣韻徒損切集韻杜本切正韻徒本切,𠀤音囤。義同。
 又集韻七倫切正韻詳倫切。𠀤與巡同。
前漢·平當傳有恥。
 又與逡通。
前漢·賈誼過秦論巡不敢進。
說文亦作遯。考證:〔後漢·杜林傳上下相謂上下相匿以文避去也。〕 謹照原文避去改避法。

“遁”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表示遷移。

詳解: 從「」,「」聲,表示遷移。《說文》:「遷也。一曰:逃也。从辵,盾聲。《詩‧小雅‧白駒》:「慎爾優游,勉爾遁思。」朱熹集傳:「遁思,猶言去意也。

  「」也表示逃亡、逃跑。《左傳‧莊公二十八年》:「諸侯救鄭,楚師夜遁。

  「」還表示隱匿。《楚辭‧離騷》:「初既與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王逸注:「遁,隱也。

  「」還表示失去。《呂氏春秋‧報更》:「人主胡可以不務哀士?士其難知,唯博之為可,博則無所遁矣。」高誘注:「遁,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