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文言文意思
“迷”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迷(简繁同形)
拼音:mí
“迷”字的古汉语解释
mí
1.动词 分辨不清;迷乱。《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又】<动使动>使……迷乱;使……看不清。《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动词 迷恋;沉醉。《梦游天姥吟留别》:“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3.动词 弥漫。杜甫《送灵州李判官》:“血战乾坤赤,氛迷日月黄。”
“迷”国语辞典解释
mí
动词1.困惑、惑亂。例: 「財迷心竅」 。《易經.坤卦》:「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
2.媚惑。《文選.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序》:「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 《警世通言.卷二八.白娘子永鎮雷峰塔》:「奉勸世人休愛色,愛色之人被色迷。」
3.分不清方向。例: 「迷路」 。《左傳.哀公二年》:「晉趙鞅納衛大子于戚,宵迷。」
4.沉醉、陶醉。例: 「著迷」 、「入迷」 、「沉迷」 。
形容词
1.分辨不清、令人困惑的。例: 「迷途」 、「迷宮」 。
2.心中昏亂、意識模糊。例: 「意亂情迷」 。
名词
心醉於某種事物的人。例: 「影迷」 、「球迷」 、「歌迷」 。
“迷”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莫兮切集韻韻會緜披切正韻綿兮切,𠀤音麛。說文惑也。
易·坤卦先迷後得。
書·舜典烈風雷雨弗迷。
詩·小雅俾民不迷。
“迷”形意通解
略說: 從「辵」,「米」聲。本義是迷惑、分辨不清。詳解: 從「辵」,「米」聲。本義是迷惑、分辨不清。《爾雅.釋言》:「迷,惑也。」《說文》:「迷,或也。从辵,米聲。」小徐本「或」作「惑」。例子如《尚書.君奭》:「告君乃猷裕,我不以後人迷。」孔穎達疏:「我不用使後世人迷惑,故欲教之也。」《郭店簡.語叢四》簡12-13:「𠭃(賢)人不才(在)昃(側),是胃(謂)迷惑。」
「迷」引申表示迷路、不辨方向。《韓非子.解老》:「凡失其所欲之路而妄行者之謂迷,迷則不能至於其所欲至矣。」又如《楚辭.九章.涉江》:「入漵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
「迷」也表示使人入迷。如戰國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序〉:「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莊子.盜跖》:「搖脣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學士不反其本,妄作孝悌而儌倖於封侯富貴者也。」
「迷」表示昏迷、昏睡。如《列子.湯問》:「扁鵲遂飲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藥,既悟如初。」《文選.嵇叔夜〈養生論〉》:「夜分而坐,則低迷思寢;內懷殷憂,則達旦不瞑。」
「迷」表示沉醉、沉迷。如《漢書.五行志》:「時幽王暴虐,妄誅伐,不聽諫,迷於襃姒,廢其正后。」《文選.張平子〈思玄賦〉》:「羨上都之赫戲兮,何迷故而不忘?」又表示沉醉於某一事物的人。北宋陶穀《清異錄.草木門.蕉迷》:「南漢貴璫趙純節,性惟嘉芭蕉,凡軒窗舘宇咸種之,時稱純節為蕉迷。」
「迷」通「彌」,表示彌漫、充滿。如《呂氏春秋.下賢》「迷乎其志氣之遠也」,俞樾平議:「迷當讀為彌,古字通用。」唐代杜甫〈送靈州李判官〉:「血戰乾坤赤,氛迷日月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