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文言文意思
“追”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追”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zhuī/duī

“追”字的古汉语解释

zhuī

1.动词 追赶;追击。《赤壁之战》:“刘备;周瑜水陆并进,操至南郡。”

2.动词 跟随。《赤壁之战》:“权起更衣,肃于宇下。”

3.动词 追索。《<指南录>后序》:“穷饿无聊,购又急。”

4.动词 追思;追念。《出师表》:“盖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5.动词 弥补;挽回。《归去来兮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

【追荐】请僧道念经以超度死者。

【追远】⒈把很久以前的事记录下来。⒉虔诚地祭祀先人,表示追念。

“追”国语辞典解释

zhuī

动词
1.跟在後面或由後面趕上去。例: 「追隨」「追趕」「急起直追」

2.事後補救。《文選.陶淵明.歸去來辭》「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3.尋求、索還。例: 「追贓」「追債」

4.戀愛求偶。例: 「他追張小姐追了三年,終於得償夙願,結為連理。」

副词
回溯已往。例: 「追悼」「追憶」「追念」

duī

名词
鐘紐。《孟子.盡心下》「高子曰:『禹之聲,尚文王之聲。』孟子曰:『何以言之?』曰:『以追蠡。』」 漢.趙岐.注:「追,鐘鈕也。鈕磨齧處深矣。蠡,欲絕之貌也。」


动词
雕、雕琢。《詩經.大雅.棫樸》「追琢其章,金玉其相。」 《周禮.天官.追師》「掌王后之首服,為副編次追衡笄。」 漢.鄭玄.注:「追,猶治也。」

“追”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陟隹切集韻韻會中葵切,𠀤音䨨。
廣韻隨也。
增韻逮也。
玉篇送也。
詩·周頌薄言之。
謂已發上道而送之也。
前漢·韓信傳公無所,信詐也。
 又說文逐也。
周禮·秋官·士師掌鄕合,以比胥之事。
𡨥也。
左傳·莊十八年戎于濟西。
 又玉篇及也,救也。
書·五子之歌雖悔可
言雖欲攺悔,其可及乎。
論語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
左傳·襄九年圍宋彭城,非宋地,書也。
書者,其地已非宋有,使屬宋也。
 又凡上溯已往曰
詩·大雅來孝。
左傳·成十三年念前勳。
 又遂非曰非。
前漢·五行志歸獄不解,兹謂非。
謂歸過于民,不罪己也。解,止也。非,遂非也。
 又國名。
詩·大雅其貊,奄受北國。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都雷切,音堆。
玉篇治玉名。
周禮·天官·師註,治玉石之名。
詩·大雅琢其章。
 又毋,冠名。
禮·郊特牲,夏后氏之道也。釋文上音牟下多雷反。
 又鐘紐。
孟子蠡。
 又字彙補旬爲切。與隨通。
楚辭·离騷背繩墨以曲兮。
,古與隨通。
 又叶馳僞切,音墜。
司馬相如·上林賦車騎雷起,殷天動地。先後陸離,離散別。考證:〔周禮·秋官·士師掌卿合,以比胥之事。〕 謹照原文卿改鄕。〔又母,冠名。禮·郊特牲,夏后氏之冠也。,讀爲牟堆。別作頧。〕 謹照原文兩母字𠀤改毋。冠改道。註以下改釋文上音牟下多雷反。〔又與隨通。楚辭·九歎背繩墨以曲兮。〕 謹照原書九歎改离騷。

“追”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會追趕軍隊、師旅之意(楊樹達)。

詳解: 甲骨文從「𠂤」從「」,「𠂤」是「」字,古代「」表示軍隊,「」象腳形,腳趾皆向着「𠂤」,會追趕軍隊、師旅之意(楊樹達)。金文從「」從「𠂤」,或從「」,或加從「」。

  甲骨文用作本義,表示追趕、追擊,《屯》190:「弜追召方」,表示不要追趕召方。甲骨文「」用於人,「」用於禽獸(楊樹達)。

  金文也用作本義,表示追逐、進擊,用於軍事。多友鼎:「武公遣乃元士羞追于京𠂤(師)。」又表示追祭,夨令方尊:「敢追明公賞于父丁」,是說敢用明公賞賜之物追祭父丁(陳秉新)。又用作人名,仲追父方彝:「中(仲)追父乍(作)宗彝。」又有「追孝」一詞,表示孝事先人,即設食祭祀先人,以寄追思。伯椃簋:「用追考(孝)于厥皇考」。《正字通》:「追,祭先而永思不忘也。《周禮.春官宗伯.司尊彝》:「凡四時之間祀,追享、朝享」,鄭玄注:「追享,謂追祭遷廟之主,以事有所請禱也。

  《說文》:「追,逐也。从辵、𠂤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