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文言文意思
“迫”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迫(简繁同形)
拼音:pò/pǎi
“迫”字的古汉语解释
pò
1.形容词 近。《韩非子·亡征》:“怙强大之救而侮所迫之国者,可亡也。”
2.动词 走近;逼近。《<指南录>后序》:“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3.动词 逼;逼迫。《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曹者迫兵势耳,非心服也。”
4.形容词 急迫;危急;紧急。《鸿门宴》:“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5.动词 催促。杜甫《戏题画山水图歌》:“能事不受相促迫。”
6.形容词 狭窄。《后汉书·窦融传》:“西州地势局迫。”
【迫胁】⒈强迫;逼迫;威逼。⒉狭窄。
【迫措】夹击;围捕。措,通“笮”,挤压,夹住。
“迫”国语辞典解释
pò
动词1.接近。《說文解字.辵部》:「迫,近也。」 《楚辭.屈原.離騷》:「吾令羲和弭節令,望崦嵫而勿迫。」 《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涉旬月,迫冬季。」
2.強逼。例: 「壓迫」 、「被迫投降」 。《左傳.哀公十五年》:「迫孔悝於廁,強盟之。」 《莊子.刻意》:「感而後應,迫而後動。」
3.催促。晉.陶淵明〈雜詩〉:「日月不肯遲,四時相催迫。」 唐.杜甫〈戲題畫山水圖歌〉:「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跡。」
4.摧殘、殘害。《呂氏春秋.仲春紀.貴生》:「辱莫大於不義,故不義迫生也。」
形容词
1.狹窄。《後漢書.卷二三.竇融傳》:「當今西州地埶局迫,人兵離散,易以輔人,難以自建。」
2.困窘。宋.蘇軾〈杭州上執政書〉二首之一:「計窮理迫,須至控告。」
副词
危急、緊急。例: 「迫不及待」 、「迫切需要」 。《莊子.山木》:「夫以利合者,迫窮禍患相棄。」
“迫”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博白切集韻韻會正韻博陌切,𠀤音百。玉篇逼迫也。
廣韻急也。
楚辭·哀時命衆比周以肩迫兮。
前漢·武帝紀外迫公事。
又增韻窘也。
楚辭·遠遊悲時俗之迫阨兮。
後漢·朱暉傳惶迫伏地,莫敢動。
又集韻通作柏。
前漢·張耳傳柏人迫于人也。
武帝·瓠子歌魚沸鬰兮柏冬日。
又叶璧亦切,音必。
馬融·長笛賦危殆險巇之所迫也,衆哀集悲之所積也。
又叶卜各切,音博。
崔瑗·草書勢草書之法,蓋又𥳑略。應時諭指,用于卒迫。考證:〔楚辭·哀時命衆比周以相迫兮。〕 謹照原文相迫改肩迫。
“迫”形意通解
略說: 從「辵」,「白」聲,本義為逼近、接近。詳解: 從「辵」,「白」聲,本義為逼近、接近。《說文》:「近也。从辵,白聲。」《韓非子‧亡徵》:「恃交援而簡近鄰,怙強大之救,而侮所迫之國者,可亡也。」
「迫」可表示逼迫、強迫。《左傳‧哀公十五年》:「(孔伯姬)迫孔悝於廁,強盟之。」
「迫」也表示催促。《呂氏春秋‧貴生》:「全生為上,虧生次之,死次之,迫生為下。」高誘注:「迫,促也。」
「迫」還表示緊迫、急迫。《史記‧項羽本紀》:「(樊噲)曰:『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
「迫」亦表示狹窄。《後漢書‧竇融傳》:「當今西州地埶局迫,人兵離散,易以輔人,難以自建。」
「迫」也可指困窘。《韓非子‧存韓》:「夫韓嘗一背秦而國迫地侵,兵弱至今。」
「迫」還指籠罩。《史記‧周本紀》:「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
「迫」亦能指烘烤。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二》:「時豪家食次,起羊肉一斤,層布于巨胡餅,隔中以椒豉,潤以酥,入爐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