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文言文意思
“逐”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逐”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zhú

“逐”字的古汉语解释

zhú

1.动词 追赶;追击。《曹刿论战》:“遂齐师。”《五人墓碑记》:“吴之战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

2.动词 跟随。《汉书·匈奴传》:“水草移徙。”《芙蕖》:“纳凉而凉之生。”

3.动词 追求。《原君》:“其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4.动词 竟争。《五蠹》:“上古竞于道德,中世于智谋,当今争气力。”

5.动词 驱逐。《项羽本纪赞》:“放义帝而自立。”《〈指南录〉后序》:“维扬帅下客之令。”

【逐队】随众而行。

【逐客】⒈被驱逐的人。⒉被朝廷贬谪的人。

【逐鹿】争夺天下。

“逐”国语辞典解释

zhú

动词
1.追趕。例: 「追逐」「隨波逐流」 。唐.盧綸〈和張僕射塞下曲〉六首之三:「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2.驅走。例: 「驅逐出境」「逐出家門」「逐客令」

3.追求、追尋。《國語.晉語四》「饜邇逐遠,遠人入服,不為郵矣。」 唐.李白〈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詩: 「誤逐世間樂,頗窮理亂情。」

4.競爭、爭奪。例: 「角逐」《後漢書.卷一七.馮異傳》「當兵革始起,擾攘之時,豪傑競逐,迷惑千數。」

5.跟隨。唐.楊發〈殘花〉詩: 「暖芳隨日薄,殘片逐風迴。」

6.依次、按照順序。例: 「逐年增加」「逐條說明」

“逐”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正韻直六切集韻韻會仲六切,𠀤音軸。
說文追也。
左傳·隱九年祝𣅧之。
 又隱十一年子都拔戟以之。
 又廣韻驅也。
正韻斥也,放也。
史記·李斯傳非秦者去,爲客者
 又管仲傳三仕三見
 又玉篇競也。
左傳·昭元年自無令王諸侯進。
後漢·趙壹傳捷懾物,日富月昌。
 又正韻,篤實也。
 又馳貌。
易·頤卦其欲
 又日,地名。
前漢·宣帝紀迎日,破車師。
 又集韻韻會𠀤亭歷切,音迪。
其欲
蘇林音迪。
 又字彙補同門切。與豚同。
山海經苦山有獸焉,名曰山膏,其狀如
 又集韻直祐切,音胄。奔也。
山海經夸父與日。考證:〔左傳·昭元年自無令諸侯進。〕 謹照原文令下增王字。

“逐”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從「」從「」,會人追趕動物之意。

詳解: 甲骨文從「」從「」,會人追趕動物之意。字或從「」,或從「鹿」。《說文》:「逐,追也。从辵,从豚省。」按許慎以「」訓「」,可見二字在漢代的用法已沒有明顯無別。楊樹達據甲骨文發現「」、「」的動作對象不同。卜辭中「」是追人,「」是逐獸。參見「」。金文從「」從「」,戰國文字承襲金文。

  甲骨文用作本義,指逐獸。如《合集》10228正:「己未卜,亘鼎(貞):逐豕,隻(獲)。 《合集》10266正:「戊戌卜,鼎(貞):王往逐鹿…」又用作貞人的名字。如《合集》24782:「丁卯卜,逐鼎(貞):今夕雨。

  金文「」表示驅逐,驅逐的對象不限於獸。如㘱盨:「卑(俾)復虐逐氒(厥)君氒(厥)師。」意謂使人再次虐暴驅逐其君主和軍隊。「」又用作人名。

  「」後引申表追隨、追求。如《史記.匈奴列傳》:「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然亦各有分地。《漢書.食貨志》:「民心動搖,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姦邪不可禁,原起於錢。

  「」表示競爭、競逐。《玉篇.辵部》:「逐,競也。」如《左傳.昭公元年》:「自無令王,諸侯逐進。」杜預注:「逐,猶競也。《韓非子.五蠹》:「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

  「」還表示依次。如《魏書.江式傳》:「詁訓假借之誼,僉隨文而解;音讀楚、夏之聲,並逐字而注。」唐代戴叔倫〈送前上饒嚴明府攝玉山〉:「更將舊政化鄰邑,遙見逋人相逐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