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文言文意思
“浊”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濁简化方式:删改部件或笔画
拼音:zhuó
“浊”字的古汉语解释
zhuó
1.形容词 水浑浊。《岳阳楼记》:“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2.形容词 浑浊。《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
3.形容词 混乱。《涉江》:“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4.形容词 污浊的;坏的。《窦娥冤》:“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5.形容词 低践的;愚昧的。《诫兄子严敦书》:“(杜季良)清浊无所失。”
6.形容词 声音低沉粗重。《晋书·谢安传》:“有鼻疾,故其音浊。”
【浊富】不义而富。
【浊流】⒈浑浊的不干净的水流。⒉品格卑污的人。
【浊世】混乱的时世。
【】。
“浊”国语辞典解释
zhuó
形容词1.骯髒、不清潔。例: 「汙濁」 、「混濁不清」 。
2.昏亂、混亂。《楚辭.屈原.漁父》:「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史記.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傳.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體。」
3.平凡、庸俗。元.馬致遠《黃粱夢》第四折:「你不是凡胎濁骨,迷本性人間受苦。」 清.洪昇《長生殿》第一一齣:「想我濁質凡姿,今夕得到月府,好僥倖也!」
4.低沉粗重。例: 「濁聲濁氣」 、「聲音重濁」 。《遼史.卷五四.樂志》:「皆從濁至清,迭更其聲,下益濁,上益清。」
名词
1.畢星的別名。《爾雅.釋天》:「濁謂之畢。」 《史記.卷二五.律書》:「北至於濁。濁者,觸也,言萬物皆觸死也,故曰濁。」
2.姓。如漢代有濁賢。
“浊”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直角切,音濯。水名。說文水出齊郡屬嬀山。
又括地志濁水,源出蒲州解縣東北平地。
又水經注濁水,上承雲陽縣東大黑泉。
又水經注南昌有濁水。
又水不淸也。
詩·邶風涇以渭濁。
又星名。
爾雅·釋天濁謂之畢。
史記·律書濁者,觸也。
又姓。
史記·貨殖傳濁氏連騎。
又集韻竹角切,音斲。人名。
史記·孔子世家主於子路妻兄顏濁鄒家。
又韻補叶昌六切,音逐。
前漢·潁川歌潁水濁,灌氏族。
“浊”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從「水」,「蜀」聲,河流名。詳解: 金文從「水」,「蜀」聲,河流名。《說文》:「濁,水。出齊郡厲嬀山,東北入鉅定。从水蜀聲。」
金文用作樂律名的前綴。「濁」為陰律,鐘銘中的「濁」都作為陽律的前綴,是表示比這陽律低半音或一律的陰律。曾侯乙編鐘:「濁坪皇之商,濁文王之宮。」「坪皇」、「文王」是楚國樂律名,相當於傳統的「蕤賓」律、「夷則」律。「濁坪皇」比「蕤賓」低一律,即「仲呂」律;「濁文王」比「夷則」低一律,即「林鐘」律。《史記.律書》司馬貞《索隱》:「按:律有十二。陽六為律:黃鐘、太蔟、姑洗、蕤賓、夷則、無射;陰六為呂:大呂、夾鐘、中呂、林鐘、南呂、應鐘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