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浥”文言文意思
“浥”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浥”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浥”字的古汉语解释

动词 沾湿。《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名词 深水潭。司马相如《上林赋》:“逾波趋,涖涖下濑。”

2.形容词 水往下流的样子。郭璞《江赋》:“乍乍堆。”

【浥浥】香气浓盛。

“浥”国语辞典解释

动词
潤溼、沾溼。唐.王維〈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宋.陸游〈浪淘沙.綠樹暗長亭〉詞: 「清淚浥羅巾,各自消魂。」


名词
姓。如漢代有浥安。

“浥”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於及切集韻韻會乙及切正韻乙入切,𠀤音邑。
說文濕也。
 又漬潤也。
詩·召南行露。
 又廣韻於業切集韻乙業切,𠀤音裛。義同。
 又集韻乙俠切,音𨂁。窊陷也。
前漢·司馬相如傳踰波趨
,輸于淵也。
 又乙甲切,音押。水流下貌。
郭璞·江賦乍堆。考證:〔前漢·司馬相如傳踰彼趨。〕 謹照原文踰彼改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