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夤”文言文意思
“夤”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夤”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yín

“夤”字的古汉语解释

yín

1.动词 攀附。穆修《秋浦会遇》诗:“阴排密有。”

2.形容词 敬。《北史·房彦谦传》:“刑赏曲直,升闻于天,畏照临,亦宜谨肃。”

“夤”国语辞典解释

yín

动词
攀附求進。參見「夤緣」 條。


副词
敬惕。通「寅」《漢書.卷一〇〇.敘傳下》「中宗明明,夤用刑名。」 《北史.卷三九.房法壽傳》「夤畏照臨,亦宜謹肅。」


形容词
深。例: 「夤夜」

“夤”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翼眞切集韻韻會夷眞切,𠀤音𡐔。
說文恭也,敬惕也。
 又進也,緣連也。
宋·穆修·會遇詩介立傍無援,隂排密有。方語,因賄于進曰緣。
 又遠也。
淮南子·地形訓九州之外,乃有八,一作殥。
 又腰絡也。
易·艮卦列其
 又廣韻正韻以脂切集韻韻會延知切,𠀤音夷。敬也,遠也。
亦作𡖴𡖸𡖷。○按字訓義,說文及諸字書皆然,正字通强辨其非,不可從。

“夤”形意通解

金文從「」,「」聲,小篆從「」,「」聲,古文字「」、「」形近相混。金文表示恭敬,秦公簋:「嚴龏夤天命」,「嚴龏夤」同義連用,皆表示恭敬。

  《說文》:「夤,敬惕也。从夕寅聲。《易》曰:『夕惕若夤。』𡖸,籒文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