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文言文意思
“音”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音”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yīn

“音”字的古汉语解释

yīn

1.名词 声音。《琵琶行并序》:“听其,铮铮然有京都声。”

2.名词 音乐。《廉颇蔺相如列传》:“寡人窃闻赵王好。”

3.名词 音律。《庖丁解牛》:“奏刀騞騞然,莫不中。”

4.名词 口音。《回乡偶书》:“乡无改鬓毛衰。”

5.名词 字的读音。《游褒禅山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谬也。”

6.名词 通“荫”。树荫。《左传·文公十七年》:“鹿死不择。”

【音翰】⒈诗文;文辞。⒉书信。

“音”国语辞典解释

yīn

名词
1.聲響、聲音。例: 「噪音」「雜音」「錄音」「餘音繞梁」

2.腔調。例: 「口音」「鄉音」 。宋.蘇軾〈祭石幼安文〉:「竄流江湖,隻影自憐,聞人蜀音,回首粲然。」

3.字的音讀。例: 「字音」「注音」「音切」《晉書.卷九一.儒林傳.徐邈傳》「撰正五經音訓,學者宗之。」

4.書信、消息。例: 「回音」「靜候佳音」「音信全無」

5.敬稱他人的言語。例: 「玉音」「德音」

6.姓。如清代有音泰。

7.二一四部首之一。

yìn

名词
樹蔭。通「蔭」《左傳.文公十七年》「鹿死不擇音,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

“音”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於今切,隂。
說文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宮商角徵羽,聲。絲竹金石匏土革木,也。从言,含一。
書·舜典克諧。
禮·樂記變成方謂之
方謂文章,聲旣變轉和合,次序成就文章謂之則今之歌曲也。
周禮·春官·大師以六律爲之
以大師吹律爲聲,又使其人作聲而合之,聽人聲與律呂之聲合,謂之爲
詩序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
此言聲成文謂之,則聲與別。樂記註:雜比曰,單出曰聲。記又曰:審聲以知,審以知樂,則聲樂三者不同,以聲變乃成和乃成樂,故別爲三名。對文則別,散則可以通。季札見歌曰:此之謂夏聲。公羊傳曰:十一而稅頌聲作,聲卽也。下云治世之卽樂也。是聲與樂各得相通也。
 又易·中孚登于天。
禮·曲禮雞曰翰
 又姓。見姓苑
 又正韻於禁切。與䕃通。
左傳·文十七年鹿死不擇
杜預註,所茠䕃之處。古字借用。○按註借用,是古字聲同,皆相假借,且釋文作於鳴反,𠀤不作去聲讀,正韻非。考證:〔詩序聲成文,謂之季扎見歌秦曰,此之謂夏聲。〕 謹照原文季扎改季札。

“音”形意通解

略說: 古文字「」從「」,「」的「」內加點,表示聲音出於口。

詳解: 金文始見於春秋早期,從言從一短橫或短竪或圓形於「」字的「」內,表示聲音出於口。

  「」字是從「」字分化而來,金文「」、「」作為部件通用,古籍亦見相通,《呂氏春秋.順說》:「而言之與響」,即「如音之與響」。《呂紀.聽言》:「其與人穀言也」,《莊子.齊物論》作「鷇音」。

  金文已用作本義,表示聲音,䣄王子鐘:「其音悠悠」,又用作人名,殷簋:「王乎內史音令(命)殷」。參見「」、「」。《郭店楚簡.老子甲本》:「音聖(聲)之相和也」。

  《說文》:「音,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宮商角徵羽,聲;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从言含一。凡音之屬皆从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