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從「酉」從「人」從◎,象人俯首,張口伸舌,喝酒尊裏的酒,小點象酒滴或口液,本義是飲酒。詳解: 甲骨文從「酉」從「人」從◎,象人俯首,張口伸舌,喝酒尊裏的酒,小點象酒滴或口液,本義是飲酒。金文俯身的人形改寫為「欠」,「欠」亦是「飲」的聲符;倒口和伸舌改寫為形近的「今」,也作為聲旁,全字可隸定為「㱃」。金文左邊所從的「酓」,至楷書改為「食」。
甲金文表示飲,《合集》10405反:「出虹自北,飲于河。」表示北方出現彩虹,在河中飲水。古人認為溪澗上的彩虹象飲水的生物。參見「虹」。余贎[辶乘]兒鐘:「樂我父兄,㱃(飲)飤(食)訶(歌)𨖴(舞)。」表示娛樂我的父兄,飲食歌舞。
戰國竹簡也表示飲,《清華簡二.繫年》簡26-27:「賽(息)侯以文王飲酒」,表示息侯招待楚文王飲酒。《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3:「飲而飤(食)之」。《上博竹書五.三德》簡7:「凡飤(食)飲無量計」,簡11:「不飲弗飤(食)」。《上博竹書五.鬼神之明 融師有成氏》簡6:「弗飲弗飤(食)」。
《說文》:「㱃,歠也。从欠,酓聲。凡㱃之屬皆从㱃。𣲎,古文㱃从今、水。𩚜,古文㱃从今、食。」
「飲」還有名詞用法,今閩語以「飲」表示米湯,正是其名詞用法的保留。
热门专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

七年级至九年级部编版语文古诗词

部编版高中语文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