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饰”国语辞典解释
shì
动词1.裝扮、打扮。《說文解字.巾部》「飾」 字.清.段玉裁.注:「凡踵事增華皆謂之飾。」 例: 「修飾」 、「裝飾」 。
2.遮掩、偽裝。例: 「掩飾」 、「粉飾太平」 、「文過飾非」 。《漢書.卷五八.公孫弘傳》:「夫以三公為布被,誠飾詐欲以釣名。」
3.假託。參見「飾詞」 2.條。
4.刷洗清潔。通「拭」 。《周禮.地官.封人》:「凡祭祀,飾其牛牲。」
5.整治。通「飭」 。《穀梁傳.襄公二十五年》:「古者大國過小邑,小邑必飾城而請罪,禮也。」 晉.范甯.注:「飾城者,修守備。」
6.扮演。例: 「這齣戲由他飾演主角。」
名词
1.服裝。例: 「服飾」 。《左傳.昭公元年》:「子晳盛飾入,布幣而出。」
2.用來裝扮的物品。例: 「首飾」 、「衣飾」 、「髮飾」 。
“饰”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賞職切集韻韻會設職切,𠀤音識。玉篇修飾也。
逸雅飾,拭也,物穢者拭其上使明,由他物而後明,猶加文于質上也。
又禮·樂記聲者,樂之象也。文采節奏,聲之飾也,故君子動其本,樂其象,然後治其飾。
註以聲而被之器也。
又詩·鄭風羔裘豹飾。
註飾,緣袖也。禮,君用純物,臣下之,故裘以豹皮爲飾也。
又周禮·地官·封人飾其牛牲。
註刷治潔淸之也。一曰豫飾也。
又禮·曲禮飾羔鴈者以繢。
疏飾,覆也。畫布爲雲氣,覆之以相見也。
又禮·月令天子乃厲飾。
註厲飾謂戎服,尚威武也。
又史記·公孫弘傳習吏事,緣飾以儒術。
後漢·章帝紀詔曰:俗吏矯飾外貌,似是而非,朕甚厭之。
又周禮·夏官·掌固設其飾器。
註兵甲之屬。
又正字通滿飾,國名。
說文㕞也。从人从巾,食聲。讀若式,一曰橡飾。考證:〔周禮·地官·封人飾其牛牲。註剝治潔淸之也。〕 謹照原文剝治改刷治。〔曲禮飾羔鴈者以績。註飾,復也。〕 謹照原文以績改以繢。註改疏。〔史記·公孫弘傳凡吏事,緣飾以儒術。〕 謹照原文凡吏事改習吏事。〔前漢·章帝紀詔曰,俗吏矯飾外貌,似是而非。〕 謹按章帝紀係後漢書,前漢改後漢。
“饰”形意通解
略說: 從「巾」從「人」,「食」聲。本義是刷拭。詳解: 從「巾」從「人」,「食」聲。本義是刷拭。《說文》:「飾,㕞也。从巾从人,食聲。讀若式。」《釋名.釋言語》:「飾,拭也。物穢者,拭其上使明。」如《周禮.地官.封人》:「凡祭祀,飾其牛牲。」鄭玄注:「飾,謂刷治潔清之也。」 「飾」引申表示裝扮、修飾。如《韓非子.八姦》:「人主樂美宮室臺池,好飾子女狗馬以娛其心,此人主之殃也。」《呂氏春秋.審為》:「冠所以飾首也,衣所以飾身也。」 「飾」又表示用以修飾的物品、飾物。如《詩.鄭風.羔裘》:「羔裘豹飾,孔武有力。」《墨子.辭過》:「必厚作歛於百姓,暴奪民衣食之財,以為宮室臺榭曲直之望,青黃刻鏤之飾。」 「飾」也表示掩飾、遮掩。如《左傳.文公十八年》:「少暭氏有不才子,毀信廢忠,崇飾惡言。」《史記.田敬仲完世家》:「於是齊國震懼,人人不敢飾非,務盡其誠。」 「飾」通「飭」,表示修整。如《管子.牧民》:「守國之度,在飾四維。」《春秋穀梁傳.襄公二十五年》:「古者大國過小邑,小邑必飾城而請罪。」范甯注:「飾城者,脩守備。」热门专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

七年级至九年级部编版语文古诗词

部编版高中语文古诗词